-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幻想曲音乐体裁形成与发展
西方幻想曲音乐体裁形成与发展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从16世纪到19世纪西方“幻想曲”音乐体裁是如何形成、沿袭与发展的。“幻想曲”作为器乐体裁的一种,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与作曲家的个性特点,同时又有着奔放、自由、戏剧性质相承袭的一面。
关键词:幻想曲;形成;音乐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116-01
一、“幻想曲”体裁的形成及其早期音乐体裁特点
“幻想曲”一词来自希腊文Phantasia,意为“想象”。“幻想曲”这一形式是从16世纪的意大利开始兴起,当时指的是那种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而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通常为器乐体裁,而较少出现在声乐体裁中。其主要特点为结构自由、显示出脱离某种固定的结构图形。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器乐曲一般不采用舞曲形式或变奏手法,而常使用纯粹的对位手法,形式多为“幻想曲”和“利切卡尔”(Ricercar,带有几个赋格乐段的乐曲,每个乐段主题不相同)。其“幻想曲”就是严格按经文歌进行模仿,一般是由管风琴或古钢琴作即兴性的独奏,用对位的方式来模仿声部效果的器乐曲。比如英国键盘作品集《马利纳曲集》(Mulliner,该曲集出版于1550年),辑选了约翰?塔弗纳(John Taverner,1490-1545)、理查德?法兰特(Richard Farrant,1530-1580)和约翰?雷德福德(John Redford,1500-1547)等人的作品,这些曲集包括有不少管风琴演奏所用的“幻想曲”。
17世纪上半叶,“幻想曲”音乐特点与“利切卡尔”、“随想曲”等体裁音乐风格接近,它的主要音乐语法特点是主调与复调交替出现。在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所生活的巴洛克音乐文化时期,“幻想曲”常指超过当时习俗曲式风格的乐曲。这种乐曲没有固定的曲式,通常带有比较随意的即兴的、富于沉思的性质。它的织体比较灵活自由,往往以音型式的织体开始,之后再变化成其他织体,比如一般常用琶音式的和弦或某种特定的音型,其中还穿插有大段的宣叙风格的音乐片段。
因受洛可可艺术及时代艺术气质的影响,巴洛克时期的“幻想曲”常用快速、炫技式的音乐手法写成,感情的表露与华丽的技巧交织在一起,犹如巴洛克时代的建筑装饰一样华丽闪耀。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常在“赋格”之前,加上一段类似即兴式的较短的“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等乐曲片段,使得巴洛克时期的“幻想曲”往往同时兼有“前奏曲”和“托卡塔”的因素,所以巴洛克时期的“幻想曲”其实是自由即兴风格的音乐乐段与庄严哲理严谨“赋格”音乐的组拼与对比。
J.S.巴赫的“幻想曲”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与有序严整相对比的效果。即兴演奏曾在巴洛克时期风靡一时,这种演奏技巧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页,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都曾是西方音乐史上的即兴演奏大师。即兴演奏在管风琴音乐发展史上功效卓越,它所形成的汪洋捭阖的音流及其恣肆宣泄的音效特点是J.S.巴赫管风琴音乐的重要艺术特点之一。
J.S.巴赫一生为管风琴、古钢琴写有多首“幻想曲”,如四首为管风琴所作的《幻想曲与赋格》(BWV537、542、562)曲等等。在J.S.巴赫的“幻想曲”中,有的是独立之作,如《c小调幻想曲》(BWV 906);有的则置于“赋格”之前,如《a小调幻想曲及赋格》(BWV 904)和《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WV903)。这些乐曲以其严谨的对位逻辑、宏伟悲壮的感情与乐观明快的抒情性,充分展现了巴赫发挥这件乐器表现力的高度的技术才能。巴赫“幻想曲”因此常被人誉为是用“火焰般席卷的音阶和琶音加上丰富的转调……”创作而成的令人激动的音乐作品。J.S.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幻想曲”部分的音乐形式非常自由,大部分采用变化和弦,呈现出极其丰富的音乐色彩。J.S.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钢琴曲将“幻想曲”体裁进行了更新的发展和突破。
二、“幻想曲”体裁的发展及其音乐体裁特点
16世纪到17世纪“幻想曲”的功能类似“前奏曲”或“托卡塔”。18世纪之后的“幻想曲”在创作形式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盛行于18世纪,类似即兴式的具有“前奏曲”功能的器乐曲。这种器乐曲都有基本动机,用移调、反复等手法进行发展,并不单独存在,往往附在“赋格曲”、“奏鸣曲”、或“变奏曲”之前;另一种为独立创作的作品,随着时代音乐风格的变异而与多种曲式相结合,如以奏鸣曲式、套曲形式、或单乐章的形式出现等等。
从19世纪开始,“幻想曲”已经基本上是独立的器乐作品了,它不再放在“赋格”、“组曲”、或者“奏鸣曲”前面了。由于“幻想曲”具有自由、不受限制的特质,因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