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冠中贵州智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冠中贵州智慧

银冠中贵州智慧   上海世博会贵州馆的设计方案被称为“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少女”,苗族少女的银冠被夸张处理和放大数十倍后,成为贵州馆的门头。从设计图纸出笼,到最终建成实体,一直被参观者称道。张剑心里慢慢踏实下来,对贵州馆赢得世界的目光也开始充满信心。      “所有人看完之后,告诉我们的结果都是,太有冲击力了。”指挥施工的贵州馆副馆长张剑在现场第一时间收集到观众的反馈,一致的赞誉让他信心大增。   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接近40%,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4到18摄氏度。在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看来,贵州“风光如画、风情若诗、生活如歌”的特性,已在世博会贵州馆中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少女”      和所有省区市馆一样,贵州在上海世博会上拥有的空间也是600平方米的面积和9米的高度。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多彩的贵州,对于上海世博会贵州组委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贵州馆设计方案的出炉非常曲折。最后出炉的这个“身穿盛装的少数民族少女”是“吵架”吵出来的。它已经不是某个设计师的作品,而是参博小组共同的智慧。   “刚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统一,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于是我们就不停地开会、讨论,一遍一遍地做方案。专家组有位专家建议以一片叶子的形式来表象贵州馆,所谓‘一叶知春秋’。我们做了这个方案后,觉得不妥,因为每一个省似乎都能够用这个概念来表现,而我们要展现的一定要是最本真的贵州。”对于那段“每天吵架的日子”,贵州馆施工设计管理组组长姬保山记忆犹新。   争论不只来自内部。设计之初,贵州馆也不被外界看好。“我们到外面请教一些专家时不被重视,有人觉得在城市这个主题下,贵州能做出什么?甚至有质疑,凭贵州的实力,你们最后的方案能让游客在你们的馆里面停留3分钟就0K了。”姬保山坦言道:“我们当时是憋着一股劲的,一定要做出个样子让大家看看。”   7个月后,“盛装的少数民族少女”终于“诞生”了。贵州馆的建筑以民族特色为主,风雨桥、鼓楼等在世界建筑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的侗族建筑元素被应用到场馆设计中。所不同的是,在遵循建筑规制的基础上,很多设计进行了大胆创新,风雨桥被设计成弧形,迥异于现实生活中的侗族建筑。“方案出来后视觉;中击力很大,辨识度很高,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贵州。”姬保山说。   “我见过比贵州馆多花几倍的钱做方案的场馆,但效果都没有贵州的好,贵州是用心做设计,不是用钱做设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领导看过贵州馆的方案后称赞道。   距上海世博会开幕300天倒计时的时候,上海世博局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展览。胡锦涛主席在贵州馆的方案前停留了差不多5分钟,并评价说:“贵州馆很有特点。”这使贵州参博组委会受到莫大的鼓励。   “最初那些质疑的人只是对贵州不了解;贵州馆设计方案得到好评也并不是我们有多么优秀,而是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有太多的资源、太多的宝藏可以去挖掘,因为贵州多彩,我们才能做得出彩。”姬保山说。      用古老建筑描绘贵州的未来      设计方案通过后,2009年12月15日,贵州率先进场建馆。“盛装的少数民族少女”体现的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特色,需要掌握特殊建筑工艺的施工队伍才能胜任建设工作。   参博组委会从贵州黎平请来一支侗族建筑队伍承担贵州馆的木作建设工作,建筑队的领队杨应琪是贵州省两位被建设部授予“民间古建筑大师”称号中的一位。杨应琪从家乡带了13名徒弟参与贵州馆的建设。由于场馆的设计经过创新,建设难度远高于生活中侗族的实物建筑建设,比如承重、比例、材料使用等都需要重新考虑。   在贵州馆主体工程建设中,杨应琪没用任何图纸,全凭之前建设风雨桥的经验。风雨桥的弧形转角设计,首次打破了以往的技术常规。67岁的杨应琪没有想到,一次参与世博会的机会,挑战了自己几十年的建筑习惯,也激发了自己创造的无限可能。   风雨桥、苗寨、鼓楼、山水、银饰…--所用的材料从黔东南、花溪等地采集而来。2009年10月29日,贵州馆伐木开工仪式在贵州黎平县举行。“这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姬保山说,“同时,我们每砍一棵树就要新栽20棵树苗,不能只伐不栽,不然怎么保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2010年3月15日,是杨应琪最开心的日子,贵州馆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在杨应琪和徒弟的手中组装完成。所有作品同样没有图纸,仅凭一根墨绳、一把直尺就完成了设计。按照他的设计,所有材料都是在老家黎平进行选材、制作完毕后,运抵上海进行整体装配。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槽自然咬合,没有丝毫的偏差。“我干木工活已经40年了,虽然参加过很多大型古建项目,但世博会贵州馆应该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也是最艰苦的一项工程。”杨应琪说。   在接近5个月的场馆建设过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