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之争及其背后的道德实践问题熊十力思想中的儒佛之.PDFVIP

、「气」之争及其背后的道德实践问题熊十力思想中的儒佛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之争及其背后的道德实践问题熊十力思想中的儒佛之.PDF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五十二期(民國一○五年十月),123-154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DOI: 10.6276/NTUPR.2016.10.(52).05 「空」、「氣」之爭及其背後的道德實踐問題 ─熊十力思想中的儒佛之辯新探 李雨鍾 摘 要 熊十力是現代新儒家中極具影響力,也極富爭議性的人物,本文則嘗試 透過圍繞在其身上的爭議性話題,進一步探入其背後所關涉到儒佛之爭及道 德實踐問題。本文首先對照分析熊氏《新唯識論》(語體文本)中「心-境」 結構和宇宙論架構之間的深層關係,進而揭示出其背後所隱含的「空」與「氣」 之爭,前者乃是熊氏有取於大乘佛學(尤其是空宗)之處,後者則是熊氏獨 尊的儒家(易學)思想系統所牽動的隱藏性線索;本文試圖表明,熊氏對佛 家「空」的觀念的吸納,實際上引發了儒學系統中「氣」之坐標的移動與重 置,而「氣」及其背後支撐起的實存性體驗又影響了熊氏思想中「空」的形 態。藉由「空」與「氣」之間共生而衝突的張力,我們一方面將得以一窺形塑 熊氏思想形態的獨特因素,另一方面則可以進一步追問其背後所反映出的, 熊氏在儒家「仁心」與佛家「悲心」之間的倫理抉擇,並重新思考此二家在 道德實踐問題上各自的利弊得失,由此我們方能真切體會到熊氏由佛轉儒背 後的道德關懷與深刻用心,而其中所呈現出的問題結構至今仍值得深思。 關鍵詞:熊十力、空、氣、仁、慈悲  李雨鍾,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投稿:105 年 5 月6 日;修訂:105 年 8 月25 日;接受刊登:105 年 10 月4 日。 124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五十二期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Emptiness” and “Qi”, along with the Problem of Moral Practice: A New Research on the Debat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Xiong Shili’s Thought Yu-Zhong Li Abstact Xiong Shili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philosophers in the modern neo-Confucianism. The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troversial topics haunted Xiong, trie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base of morality behind them. Firstly, we compare the “mind-condition” structure and the cosmological structure and by this comparison a conflict hidden behind them is thus revealed as between “emptiness” and “qi”. The former is what Xiong borrows from Mahayana Buddhism, and the latter is derived from the Confucianism tradition that Xiong especially appreciates. As a matter of fact, Xiong’s absorption of the concept of “emptiness” leads to the resetting of the position of “qi” in Confucianism, and the substantial experience supported by “qi” in turn has influences on the for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