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纪事》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金色的,因为有烛光晚餐、安徒生童话、还有外婆的彭湖湾,还有神奇无限的因特网,让你们遨游世界。但是如果童年充满了贫穷与艰辛,你又会怎样呢?是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还是乐观豁达地正视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将让你们体会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感受别样的人生。 执教:上南中学 杨锦平 幼 学 纪 事 于是之 于是之,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 作者简介 1927年7月9日—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7月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百日丧父,后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    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    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1947年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    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丹心谱》《请君入瓮》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    1985年于是之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    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于是之先生在电影《大河奔流》里塑造了中国电影银幕上第一个毛泽东主席的艺术形象。    1996年参演了最后一部话剧《冰糖葫芦》,从此退出他心爱的舞台。    作者生平 于是之在话剧《茶馆》中塑造的王掌柜形象 《骆驼祥子》中饰老马(1957年) 年轻时于是之与夫人李曼宜 教学目标 1.围绕中心,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2.学习本文语言的幽默,语言描写中蕴含的真情实感。 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浸透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与怀念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文章记事写人材料的选择。 2.体会文章亲切、生动、豁达、幽默的语言中包含的辛酸的感情。 检查预习 1.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我庆幸自己在那样恶劣的政治制度下竟遇上那么好的老师和朋友,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 2.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贫寒家境,读书作用幼已明 第二部分: 短暂上学,读书习惯师育成 第三部分: 不幸辍学,艰难生活难读书 第四部分: 业余求知,苦心求知得真趣 检查预习 3. 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 1.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 这实际上是在写他家境的贫寒,另外根据中心的需要,首先点出作者渴望求学的艰辛。 2.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我”帮助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 (1)明确“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 (2)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阅读第一部分: 阅读第二部分: 作者回忆美术教师卫天霖时,详细写教师教给孩子各种画法,特别着重回忆一次写生课的情况和教师给自己的鼓励,为什么?为什么强调卫先生的“价值”?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1)流露对老师的喜欢和敬重之情; (2)表明老师给“我”的影响之深,突出老师的伟大 ,颂扬老师的平凡的画像; (3)表现老师的谦逊的品格,赞颂老师是一位“播种者”。 阅读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思考一下,为什么写这段生活?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