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题目: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 型关系
作者:于海波,郑晓明,许春燕,晏常丽
第一轮
审稿人1 意见:
意见1:论文从可就业性的含义、维度开始,直至验证可就业性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
整体研究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采用了文献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数据收集方法,以
及探索和验证性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方法使用得当。
1、把employability 翻译成可就业性是否妥当,这个翻译没有反映这个词的后缀ability
的特征。
回答: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给予的认可、肯定和理论上的指导。关于 employability 的翻译,
国内很多研究者把它直接翻译为“就业能力”,翻译为“就业能力”容易使研究只重视技能、能力方
面的因素,从而忽略个性特征、社会资本等其它方面的特点。文献中很多研究都表明(De Cuyper,
Raeder, Van der Heijden, Wittekind, 2012 ),可就业性是个体取得就业的一种可能性,是个体的
一种取得就业的资源;所以,翻译为“就业能力”容易使研究范围缩小。同时,国内有学者把它翻
译为“可雇佣性”( 如谢晋宇等,2005) ,我们认为我国文化不便称“雇佣” 。国内已经有研究把它
翻译为“可就业性” (如于海波等,2010 ),这个翻译符合文献中对这个概念越来越广的理解(从
用人单位视角来看待此问题,其中社会资本和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Hogan,
Chamorro-premuzic, Kaiser, 2013 ;Ferris Summers, 2013 )。所以,本研究把它翻译为“可就业
性” 。
意见2 :采用输入性和输出性两个角度对以往文献进行分析,似乎还是没有把以往研究
结果梳理清楚,显得有些混乱。
回答: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给予的理论上的指导,这对我们完善本文启发非常大。
为了更加明确两种视角的可就业性的含义,我们在引言部分补充完善了两种视角可就业
性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区分二者的不同。具体补充内容如下(正文中也以蓝色标出) 。
“ 国内外对可就业性结构的研究有两种视角:输入视角(input-based approach)和输出视角
(output-based approach) (De Cuyper et al., 2012 )。这两种视角都把可就业性看作是个体取得
和维持就业可能性所需要的个人资源,但二者的角度不同。输入视角更强调提高这种就业可
能性的内容,它被看作是个体提高就业和维持就业所具备的胜任特征(Van der Heijde Van
der Heijden,2006 )、个性特征(Fugate Kinicki, 2008)和社会资本特征 (Leana Van Buren ,
1999)。输出视角则更强调与就业可能性相关的结果,它强调个体对自己取得和维持就业可
能性的总体自我知觉(Rothwell Arnold, 2007 ;De Cuyper, Mauno, Kinnunen, Mäkikangas,
2011a) ,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取得和维持就业可能性的自我评价。”
意见3 :在分析中,对于籍贯这种人口统计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是否有必要。即使籍贯
确实对可就业性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显著影响,也应该探讨籍贯产生影响的原因。
回答:非常感谢专家对本研究理论上的指点。关于籍贯在大学生可就业性与就业结果关系的
调节作用,已经在正文中进行了完善,具体如下(正文中也以蓝色标出) 。
在职业流动理论中,向上流动模型理论(up mobility model )中的支持流动模型(sponsored
mobility model )认为(Turner, 1960; NG et al., 2005 ),个体的婚姻、性别等因素影响个体在
就业中的社会支持程度,影响个体的生涯绩效。在我国,籍贯也是影响个体就业社会支持程
度的重要因素,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来自家庭背景、家庭成员及其自身的更为广泛的
社会关系,这都会成为城市大学生取得良好就业的资源(赖德胜,2011 ;曾湘泉,2010 )。
所以,籍贯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在主观就业绩效方面,资源保存理论认为 (Hobfoll et al., 2003 ),个体的资源可以产生
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