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7、长城》教学设计.docVIP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7、长城》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7、长城》教学设计

17、长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其中的一项就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世界史上的奇迹—17、长城。(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建筑才能得到如此的盛誉呢?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呢?那么长城又留给作者什么印象呢?今天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登上雄伟的长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做上标注。 (一)、远看长城,感受长城长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一万三千多里。 (1)、写出了长城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理解“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蜿蜒盘旋” (山脉、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 ①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把 长城 比喻成 一条长龙 )。大家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想一想,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这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座( 弯弯曲曲地 )的长城。 ②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长城?【长】有个年轻人徒步走了508天才走完全程) (3)、 指导朗读。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语:这是从远处看长城。那来到长城脚下,从近处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能使它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呢? (二)、近看长城,感受长城高大坚固 (1)、近看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2)、长城的高大坚固: ①建筑材料:是用巨大的条石和方砖筑成的。 ②宽: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打比方、举例子) ③高大: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 ④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指导朗读。 这真是一座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工程,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的抵御了外敌的侵略,保卫了我们的伟大祖国,让我们再次由衷的赞叹(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语:这时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城上,当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想到什么?(自由发言) (三)、联想,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 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这种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就叫“联想手法”。(写法指导) ③站在长城上,作者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④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请同学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这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着陡峭的山岭。 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相当于50个同学的重量) 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山势“陡峭”。 (在烈日炎炎下,在冰天雪地中,在饥肠辘辘中他们仍然在建造长城) (3)、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们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个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了作者无限的感慨;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②试着用“多少……才……”造句。 (4)、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让我们呐喊出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5)、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用自豪的心情再

文档评论(0)

dsw285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