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芽孢杆菌产胞外淀粉酶高产菌株的选育讲义.doc

枯草芽孢杆菌产胞外淀粉酶高产菌株的选育讲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枯草芽孢杆菌产胞外淀粉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在以微生物为材料的遗传学研究中,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使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导致微生物提高或者减低合成某一物质的能力。物理诱变剂常用的有X射线、紫外线、快中子、γ射线等。诱变处理首先是选择诱变剂,微生物诱变中最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是紫外线。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一般要求微生物呈单核的单细胞或单孢子的悬浮液,分布均匀,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不纯的菌落。用于诱变处理的微生物一般处于对数生长期,处于该期的细菌对诱变剂最敏感。 必须选择合适的剂量进行诱变处理,剂量的表示有二种,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绝对剂量的单位以尔格/cm2表示,一般用相对剂量。相对剂量与3个因素有关:诱变源和处理微生物的距离、诱变源(紫外灯)的功率、处理的时间。前2个因素是固定的,所以通过处理时间控制诱变剂量。处理不同微生物的最适剂量是不同的,须经预备实验确定。 本综合实验利用紫外线诱变枯草芽孢杆菌悬浮的菌体,分析不同参数下的紫外线致死率及诱变率,筛选产量提高的产淀粉酶菌株。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并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液化型淀粉酶活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最终从诱变菌株中筛选出淀粉酶活力较高的菌株。 实验一 紫外诱变及高产菌株的初筛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并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产胞外淀粉酶); 仪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紫外线灯(15W),电磁搅拌器,离心机。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菌悬液的制备 取培养48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斜面4—5 支,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并倒入盛有玻璃珠的小三角烧瓶中,振荡30分钟,以打碎菌块。 将上述菌液离心(3000r/min,离心 15 分钟),弃去上清液,将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2—3次,最后制成菌悬液。 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每毫升 108个。 (2)平板制作 将淀粉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冷至 55℃左右时倒平板,凝固后待用。 (3)紫外线处理 将紫外线灯开关打开预热约 20分钟。 取直径6cm无菌平皿2套,分别加入上述菌悬液 5ml,并放入无菌搅拌棒于平皿中。 将盛有菌悬液的2平皿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距离为 30cm,功率为 15W的紫外线灯下分别搅拌照射1分钟及3分钟。 (4)稀释在红灯下,将上述经诱变处理的菌悬液以10 倍稀释法稀释成 10-1-10-6(具体可 按估计的存活率进行稀释)。 (5)涂平板取 10-4、10-5、10-6三个稀释度涂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平板 3只,每只平板加稀释菌液0.1 ml,用无菌玻璃刮棒涂匀。以同样操作,取未经紫外线处理的菌稀释液涂平板作对照。 (6)培养 将上述涂匀的平板,用黑布(或黑纸)包好,置37℃培养 48 小时。注意每个平皿背面要标明处理时间和稀释度。 (7)计数将培养 48小时后的平板取出进行细菌计数,根据对照平板上菌落数,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活菌数。同样计算出紫外线处理 1分钟、3 分钟后的存活细胞数及其致死率。 (8)观察诱变效应 将细胞计数后的平板,分别向菌落数在5—6 个左右的平板内加碘液数滴,在菌落周围将出现透明圈。分别测量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并计算其比值(HC值)。与对照平板进行比较,根据结果,说明诱变效应。并选取HC比值大的菌落移接到试管斜面上培养。 (四)实验作业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二 高产菌株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液化型淀粉酶活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从初筛所获得的诱变菌株中筛选出淀粉酶活力高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 淀粉酶是指能催化分解淀粉分子中糖苷键的一类酶,包括α-淀粉酶、淀粉1,4-麦芽糖苷酶(β-淀粉酶)、淀粉1,4-葡萄糖苷酶(糖化酶)和淀粉1,6-葡萄糖苷酶(异淀粉酶)。α-淀粉酶可以从淀粉分子内部切断淀粉的α-1,4糖苷键,形成麦芽糖、含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使淀粉的粘度下降,因此又称为液化型淀粉酶。 淀粉遇碘呈蓝色。这种淀粉-碘复合物在660nm处有较大的吸收峰,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随着酶的不断作用,淀粉长链被切断,生成小分子糊精,使其对碘的蓝色反应逐渐消失,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内蓝色消失的程度为指标来测定α-淀粉酶的活力。 (三)实验用品 1.粗酶液 实验一保存的HC比值大的菌落进行摇瓶发酵,发酵液离心后可作为粗酶液。 2.试剂 碘原液:称取碘化钾22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加入碘11g,溶解后定容至500ml,贮于棕色瓶中; 比色用稀释碘液:取碘原液2ml,加碘化钾20g,用蒸馏水定容至500ml,贮于棕色瓶中; 2%可溶性淀粉:称取可溶性淀粉(干燥至恒重)2g,用少量蒸馏水混合调匀,徐徐倾入煮沸的蒸馏水中,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