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管理发展史考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艺术管理发展史考略 摘 要:中国艺术管理的实践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艺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对今天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艺术从作为政教工具到市场化的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管理也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初具规模,分析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和方法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最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大和最有决策力的消费者是宫廷,这是中国艺术管理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中国化特色问题。宫廷力量的强大,并没有影响到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宫廷力量之外,还有着极大范围的民间力量,如宗教神职人员群体、士绅阶层、普通民众等。宫廷与民间的艺术可以说是既互为消长,又互相补充。古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体系发展便趋于完善,基本上能够保证艺术的流通与传承。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整理与传播艺术资料,这也是艺术管理的基础。古代中国有艺术资料搜集整理与传播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管理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艺术;艺术管理;艺术历史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08-04 中国艺术中的群体行为也是源于祭祀,原始时代的歌舞从上古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窥其大略。如《尚书?尧典》记载乐正夔说道:“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篇中也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阙。”披着兽皮或手执牛尾,击打石器作为配乐或者边舞边歌,记载的都是上古先民宗教仪式和庆贺仪式的情景。周朝在祭祀中便仍然保留着歌颂先祖功绩的颂歌和舞蹈仪式,其祭祀文王的歌词《清庙》便收录在《诗经》中。歌舞不仅结合,乐器也很早就与歌舞表演相配合,《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礼记?乐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早期的乐舞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周公制作礼乐制度,“乐”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国家的祭祀、军政大事和诸侯国君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不同等级关系、不同的场合配合相应的音乐,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如《周礼?春宫》记载,在祀天神的时候,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而在祭地祗的时候则是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又如《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在两位国君相见的时候,按照惯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外国使臣的时候,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又如天子在祭祖的时候用《雍颂》,而士大夫则不能用。《周礼?春宫》记载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也就是排列成四面;“诸侯轩县”,则是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是排列两面;“士特县”,就只是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排列成八行,是为“八佾”;诸侯则用三十六人,排列成六行,称之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排列成四行,称“四佾”;士用四人,排列成二行,称为“二佾”。中国古代的音乐还和哲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政治神学体系。《礼记?乐记》记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音乐的不谐和不仅揭示了政治上的弊端,还直接影响政治的稳定。周王朝为了加强贵族的礼乐教育,还设置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首个礼乐机构――春宫。春宫中设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此外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师等传授器乐技艺,乐工达千余人,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他们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各司其职,有着明细分工。《周礼?春宫》中记载了大司乐的职务要求是掌管全国的音乐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内容都结合礼教。周代宫廷的音乐表演、教育和管理都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到了春秋后期,随着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变化、新的艺术思潮兴起和民间音乐的发展,导致了典礼音乐的系统性失去了政治体系的支撑,逐渐转换新的管理模式了。 孔子继承周公的礼乐思想,谈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礼乐等级制度对封建政治关系稳定的重要性,因此,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音乐都具有极强的等级特色。季札观“乐”、孔子删《诗》、师旷审“音”,都强调了按照政治标准来管理艺术的重要性。在任何朝代,正统的舞乐大曲都是用于宗庙祭祀和国家大事的,历来列为国家重典,历代正史都少不了礼乐志。先秦史料记载这个时期民间艺人的表演和教育也有极大的发展,《列子?汤问篇》中记载了民间艺人秦青和韩娥的故事。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歌声“余音绕梁日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