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6章抗菌药离物概论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 * * 质粒:密闭环状双股超螺旋结构的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胞质内,可不依赖染色体而进行质粒DNA复制。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成为耐药性质粒。 转座子:是DNA系列中的一部分,能使它们自己从一个DNA分子(供体)转移或移位到另一个DNA分子(受体)。转座子与质粒不同,它不能独立复制。但当转座子与有复制功能的质粒和染色体在一起,并成为质粒或染色体的一部分时,转座子也可以被复制。因此,转座子可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并依附在一个质粒上免费塔车到一个新菌种。 * 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病毒。 * * * (2)药物停留于内外膜之间 * * * * 多粘菌素与细胞膜内磷酯结合→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细菌死亡。 制霉素、两性霉素: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 * 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细菌为原核细胞,核糖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组成; 真菌、原虫、哺乳动物为真核细胞,核糖体为80S,由40S和60S亚基组成 氯霉素、克林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可逆性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使转肽作用不能进行,从而抑制肽链的形成。 大环内酯类:与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可逆性结合,通过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受体部位(A位)移至肽酰基结合部位(P位),使移位受阻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类: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与tRNA竞争A位,阻止氨基酰-tRNA到达并与mRNA核糖体复合物A位结合,阻止肽链延伸而抑制细菌。 * * * * *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必须借助氧依赖的转运机制进入微生物体内,而厌氧菌缺乏此机制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固有耐药性。 * * 对氯霉素耐药的细菌可产生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乙酰化失活。 *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外膜蛋白: 在G-菌—位于外膜;在G+菌位于胞壁(因为G-菌有第二层膜) * * * 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酶系统及肾排泄功能还不完善,其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其游离血药浓度比年长儿和成人为高,药物半衰期也会延长 * * 如氨基糖苷类间彼此相互不合用(作用机制相同);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合用出现拮抗作用(作用机制相似) * 转运子 三、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第三节 见于天然耐药菌; 耐药基因位于细菌的染色质; 通过细菌的繁殖传给下一代 垂直转移: 见于获得性耐药菌; 耐药基因位于染色质外; 水平方式传播; 导致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式 水平转移: 遏制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对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非常重要。 (一)耐药性传播: 耐药基因水平转移 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转移 从一种细菌到另一种细菌转移 细菌内遗传元素之间的转移 抗菌药物耐药性在细菌中间的传播是在三个水平上进行的: 通过细菌在人群中传播 通过耐药基因在细菌间传播,通常由质粒(plasmid)介导 通过耐药基因在细菌内遗传元素之间的转移,而在质粒-质粒间或质粒-染色体间传播,系由转座子(transposons)介导的 第三节 1 、转化(transformation):通过DNA的释出,耐药基因被敏感细菌获取,再组合而变成耐药菌。 2 、接合(conjugation):在细菌间通过性纤毛或结合桥相互结合过程中发生的基因转移。 3、 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 第三节 (二)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方式 在同种和不同种的细菌之间 (三)交叉耐药性 (cross resistence) 第三节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性:对一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者对所有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第四节 抗菌药物选择应熟悉其抗菌活性、药动学特征、适应症、不良反应。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所致的感染亦有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药。 治疗性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第四节 应严格掌握预防应用的适应证,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否则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① 用于预防1种或2种特定病原菌入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