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神经内科).pp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神经内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毛细胞除极 头部运动和毛细胞 嵴顶结石症学说(二) 1960年由Schuknecht首先提出 椭圆囊中的平衡斑脱落的耳石颗粒黏附在嵴顶的椭圆囊侧,增加了嵴顶的比重,使嵴顶与内淋巴液间的比重差发生变化,嵴顶对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敏感性增高。当头位改变时,由于重力作用而偏离壶腹,产生刺激而发生眩晕和眼震 管结石症的机制模式图 管结石症学说(三) 1979年Hall等首先提出管结石症的概念 1980年EpleY进一步对其进行解说 后半规管的管腔内淋巴中存在细小游离-漂浮的沉积物,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沉积物受重力作用下移并牵引内淋巴,引起壶腹嵴顶向离椭圆囊方向移位,刺激壶腹嵴毛细胞而引起眩晕和眼震。 可较好的解释该症的眼震和眩晕的潜伏期、持续期、疲劳性,反向眼震。 管结石症的机制模式图 壶腹嵴 壶腹 黏性增强学说 各种原因如免疫异常、内分泌功能障碍、间接或直接的化学因素刺激等造成外半规管内淋巴液成分改变,进而导致其物理特性改变,粘滞性增加,使得内淋巴运动的流体力学特征发生改变。 从一个侧面可解释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眼震无潜伏期及无疲劳现象 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 某些疾病导致内耳血循环障碍,致一侧前庭功能减退,故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的反应两侧不对称,从而导致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性BPPV的临床表现 当处于某一头位时突然出现眩晕 通常发生于在床上向某一侧翻身、头向一侧活动或做伸颈动作、乘车时突然加速或减速时,改变激发眩晕头位后眩晕减轻或消失,多于一分钟内停止 至激发头位时3-6秒出现眼震,为短暂的旋转性眼震,易疲劳,右耳向下时为反时针旋转,左耳向下时为顺时针旋转,直立时出现反向眼震,眼震持续数秒,一般在30秒内。 外半规管BPPV的临床表现 常在床上向左右翻身时发作,当头转向患侧时眩晕或眼震加剧 做头部的垂直运动如抬头或弯腰后的直立则不会引起眩晕 潜伏期短2-3秒,持续时间可能略长,疲劳性可有,可缺乏 大部分病人眼震方向为向地性变换性水平性阵发性位置性眼震,少数为非向地性或向天性变换性水平阵发性位置性眼震 不同半规管受累的BPPV特点(Fife,1998) 后半规管 水平半规管 前半规管 发生百分比 91% 6% 3% 激发试验 Dix-Hallpike 仰卧转头 Dix-Hallpike 眼震 向地旋转性 水平性 变换性 非向地性旋转性 潜伏期 3~30s 1~5s 3~15s 时程 45s 2min 45s 疲劳性 有 有或无 有 自发性恢复 逐渐 迅速 逐渐或迅速 的速度 恢复所需 数天至数月 数天至数月 数天至数周 的时间 偶数年 临床检查 Dix-Hallpike变位眼震试验 听力学检查 眼震电图检查 姿势图检查 Dix-Hallpike试验 眩晕的伴随症状 眼震 通过内侧纵束与动眼神经核密切联系 一侧倾倒、肢体错定物位 通过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前庭-小脑-红核-脊髓通路相联系 恶心、呕吐、苍白、出汗血压、脉搏、呼吸改变等自主神经症状 前庭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核等相连结 眼球震颤(眼震) 眼球的不自主、有节律的短促来回振荡。 分为急跳性、摆动性、混合性 急跳性分快相和慢相,规定快相为眼震的方向 生理性眼震和病理自发性眼震 依据动作方向,可分水平、垂直、旋转等 眼震的病理生理 前庭系统:内耳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规管、半规管中的壶腹嵴(感受角加速度刺激)、椭圆囊和球囊中的位觉斑(感受重力加速度与直线加速度刺激)、前庭神经、脑干中的 前庭核群、小脑、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前庭皮质代表区。 两侧前庭核接受冲动的不平衡即产生眼震 眼震产生机制 左侧前庭抑制 半规管与眼肌运动的关系 同侧眼外肌 对侧眼外肌

文档评论(0)

锦绣中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