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平调落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武安平调落子 武安平调、武安落子系本县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据初步考证,平调约产生于明末清初,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两剧经长期演变而日臻成熟,武安人至为喜爱,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常可听到吟唱之声。 第一节 武安平调 一、起 源 平调起源无文字记载。据1954年调查,有两种传说。一说明代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兄弟俩),分别创立了武安平调和开州平调(开州即河南濮阳,开州平调亦称大梆子,流行于豫北、冀南一带)。二说明末时,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怀调颇有名气,后回乡创办曹白两科班。他们在怀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调。第二种传说依据充分,如曹、白办科班分门教学,师徒按班次排辈,解放后尚在一些老艺人中流传。另外,艺人中还有“平、越、怀”不分家的说法,即平调、越调、怀调艺人在一起唱戏,吃喝不分家。从剧种本身看,平调与怀调不仅剧目、表演基本相同,且唱腔、曲牌亦有许多相同之处,黑脸唱腔几乎完全一样。另外,武安过去属河南省,平调的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和假嗓唱法与河南梆子类似。 平调形成约在150年前,即清代各种花部小戏盛行之时。据名艺人韩蕴金(艺名金马驹)回忆,他7岁学戏,拜师老富荣(1844年生),老富荣之前还有前辈,如名艺人“满堂红”等。 平调以办科班方式培养演员。民国初到1937年“七·七”事变,武安、磁县一带有5个科班。科班一般为有钱人所办,自任班主,学徒称其“奶师”,艺人当老师,学徒称其“科师”。学徒大都是贫苦农民子弟,5年出科,期间唱戏收入全归班主,出科后还要义务为班主唱一年谢师戏。“七·七”事变后,伪县长李聘三所办科班既学平调又学京剧,京剧的武功、身段和锣鼓被吸收进来。 平调流行冀南的邯郸、邢台,豫北的安阳、新乡,晋东南长治等地区。 二、表演艺术 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所谓四梁八柱或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之说。四生即红生(通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和靠架生);四旦即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四花脸即大脸(通称黑脸)、二脸(通称二黑脸)、三花脸、杂花脸。十二行中以红生、小生、旦(青衣、小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故称四梁。四梁中红生居第一,其戏最多,如杨继业、赵匡胤、李渊、王莽等。小生中文质彬彬的扇子生很少,一般少爷公子由三花脸扮演,而武小生居多,如罗成、杨六郎、李彦荣等。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慓悍的民间武术气概。 艺人多为本县人,故以武安话为基础韵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乡土气息浓厚,风格淳正朴实。 三、传统剧目 平调俗称大戏,有传统剧目200多个,以历史故事戏为主,也有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而民间生活小戏较少,影响较大的剧目有:《两狼山》、《天仙配》、《天河配》、《盘坡》、《三进帐》、《三上轿》、《桃花庵》、《朱彦荣吊孝》、《反南京》、《铡美》、《铡子》、《铡赵王》、《司马懿观山》、《敬德背鞭》、《反西唐》、《扫洪州》、《奇男传》、《反潼关》、《反长安》、《反冀州》、《三劝》、《审马荣》、《反徐州》、《访姬昌》、《姚刚征南》等。 第二节 武安落子 一、起 源 武安落子源于民间曲调,经历代艺人口传、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明代胡赛所著《武安史话》有“武俗善歌,班头开明”的记载,武安明代即有戏楼,落子戏当为演出剧种之一。最初称其为“硬歌”,即无乐器,坐着硬唱,后逐渐发展为一人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至明末清初,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打霸王鞭”、“翠月檀香”的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硬歌”的曲调与“翠月檀香”舞蹈形式相结合,构成了武安落子的早期艺术。此后,唱腔、戏装、道具、化妆、伴奏均有发展和改进,形成独特的风格。 落子所演戏文多由当地穷秀才编写,素材大都源于家庭琐事、儿女之情,为群众喜闻乐道。1940年版《武安县志》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落子之为民众所喜爱,可见一斑。 二、表演艺术 落子戏行当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昔时分工不甚严格,小旦、小生大都相互兼演,三花脸还能演老旦、彩旦,有些三花脸又可由小生代替,小旦又可代娃娃。近来行当分工较前严格,但仍有兼演现象。舞台道具较为简单,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丰富见长,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既叙事又抒情,活泼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庄谐兼重,常有妙语联珠,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三、音乐唱腔 早期伴乐比较简单,明末清初的硬歌只有锣踏鼓,清末舞蹈的引入又增添了镲钹,民国年间老艺人胡文亮、王继的又发展了吹奏乐笛子等,魏洪昌等向外地学习,又增添了二胡、笙,建国后又加入了三弦、低胡,现在有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