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海
外
华
人
对
世
界
的
贡
献
? 海外华人对世界的贡献·中 日文化交流
1. 马来西亚华人的贡献
诗巫, 一译西布 。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重要城市和
商业 中心。位于拉让河三角洲 的顶 点, 距海 80 千米, 是拉
让河流域橡胶、胡椒、木材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 又是沙捞
越的第二大城市, 人 口 10 万。居 民大部分是华人, 他们 的
祖籍多在福建。市内街道整齐, 高楼林立 。商店 门前多是华
文招牌, 通行中国方言。华文中小学有六七十所 。
100 年前, 诗巫不过是一处偏僻荒凉的小村落。周围是
一片沼泽地, 人烟稀少。
后来, 诗巫又有别名, 称 “新福州”。这与诗巫的开埠
人黄乃裳有关。
黄乃裳 (1849—1924 年), 生于清朝末年, 福建闽清六
都湖峰乡人。父亲黄庆波是个木匠。全家生活清贫。黄乃裳
自幼勤奋好学, 在家 乡度过了半耕半读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他 18 岁时, 开始接触到西方 的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 认识
到西方的科学和民主胜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为了介绍西
方的科学文化和 民主 思想, 他协助别人翻译了 《天文图说》
和 《美 国史略》 两部书, 并创办 了福建 的第一家报纸———
《福报》, 勇敢地宣传改革思想。
清朝光绪年间, 黄乃裳考中举人。同年他的三弟黄乃模
任北洋水师 “致远”舰副管带, 在著名的大东沟中日甲午海
· 2 ·
海外华人对世界的贡献 ?
战中, 协助邓世 昌指挥作战, 壮烈殉 国。这件事, 激起了他
忧国忧民之情。
1898 年, 黄 乃 裳去 北 京 参 加会 试, 正 赶 上 “戊 戌 变
法”, 黄乃裳与维新派在思想上有强烈 的共鸣, 他积极地参
加了这场维新变法的运动。变法失败后, 清政府下令搜捕维
新人士, 黄乃裳幸得友人帮助, 逃出京城, 返回福建。
黄乃裳生长在人 多地少、生计艰难的闽西北穷困农村。
他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开拓精神的鼓舞, 同时也为躲
避清朝政府的迫害, 决意携眷南渡新加坡, 另谋出路。
1899 年, 黄乃裳举家抵达新加坡, 应古友轩 印字馆之
聘, 任 《星报》 总编辑 。他一面办报, 一面到英、荷属地考
察, 选择拓荒之地, 但多不如意。第二年 4 月, 黄乃裳来到
英属沙捞越 。他不辞辛苦, 栉风沐 雨, 终于在拉让河 下游、
以诗巫为中心的两岸流域, 找到了适宜拓荒的农区。这一带
是茫茫的原始荒野, 荆棘遍地, 土地肥沃。
当时, 对于这片无垠荒野, 英国殖民统治者正愁缺乏大
量劳力进行开发, 而黄乃裳的到来, 恰逢其时。英殖民政府
同意他任港主承包垦殖, 还 同意他将垦区所在地点———诗巫
改名为 “新福州”。
1901 年 3 月 16 日, 黄乃裳率福州诸县 500 名垦农抵达
了诗巫。之后, 第二批又有 500 人到 了这里。他们先种番
薯、蔬菜、五谷 以维持生活, 继种 胡椒、橡胶等经济作物,
获得盈利。福州贫苦农 民纷纷前来, 应募者达万人。经他们
· 3 ·
? 海外华人对世界的贡献·中 日文化交流
的辛勤开垦, 茫茫沼泽地变成了万亩 良田。原来只有十几户
人家的小村落, 很快成了繁华的市镇 。市镇中心的觧街变成
了商业街, 经常可 以看到土著居民持槟榔、椰子、黄藤与华
人交换农具和手工业品, 热闹非凡。
黄乃裳作为港主, 享有各种特权 。后来 由于他严拒为英
殖民当局推销鸦片, 被驱逐出境。
1904 年, 他 归 国追 随孙 中山, 办报鼓 吹革命, 辛亥革
命后任福建交通司长。
现在, 诗巫市 民把 1901 年 3 月 16 日作为该市 的拓建
日。每年这一天, 市民都要隆重祭奠开埠人黄乃裳。诗巫不
仅有黄乃裳街、黄乃裳铜像、黄乃裳纪念馆, 还有专事华语
教育的黄乃裳中学。在黄乃裳的故乡——— 中国福州市和闽清
县, 也都有黄乃裳纪念馆 。
2. 菲律宾华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