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农村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docVIP

标准化:农村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准化:农村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标准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2005年,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13年度,共发布金融国家标准60项、行业标准143项,其中涉及7项征信业务标准,但不包括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人民银行2007年开始推广的一项重点工作,短短几年时间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作模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客观条件限制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各地农村信用体系几乎沿着同样的轨迹成长:即从“零”开始艰难起步→利益群体间相互搏弈和妥协→野蛮成长→初具气象但“气象万千”。可以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典型的非标准化工作现实,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的瓶颈。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与困境   目前,全国各地总结推广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人行+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以浙江丽水和宁夏平罗为代表;二类是涉农组织为主导的工作模式,以福建屏南为代表;三[毕业论文 网专业提供毕业论文代写和代写毕业论文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类是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工作模式,以四川省较为普遍。各地工作模式在细节方面虽然都有所差异,但是核心内容大致相同:一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工作全面推进;二是优化农户信息指标体系,加快农户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农户的信用评价机制,推进信用评级(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较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法治保障基础。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的依据主要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129号]等政府文件。虽然各地在工作开展中也出台地方性文件,但是存在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设计、标准化程度低等特征。   (二)行业信用建设与地方信用建设之间不协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属于典型的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与农户信用有关的大量信息分散在如工商、税务、交通、证券、保险、公安、法院、土地、林业、水利等众多的行业或部门,这些信息多数都是基于行业自身管理或行政执法的需要而设计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特征明显。由于当时社会对信用信息的需要并不迫切,所以在数据采集、指标选取等方面,大都按照自身的行业定位和满足自身工作需求而设计的,信息系统缺乏交换的接口和信息整合技术标准,信息的流动性和公开性较差,再加上行业信用体系与地方信用体系之间的差别,相关利益体的力量格局不一,从信用体系建设中获益担险不一,良性利益分享机制还没能建立,给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带来障碍,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闲置。   (三)工作模式带有明显地域性特征。我国地域辽阔,受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因此,在推广农村信用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估量地方政府、经济部门和金融机构配合程度,还要考虑到地缘差异、文化差异等,甚至要顾忌到农村少数民族集聚区、水旱地分布、农林牧渔比例结构等等细微但很现实的问题,正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在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制度设计上非常具有个性化,地方特色鲜明。   (四)信息数据库管理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各地在推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无一例外地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内容来抓。由于农户信息来源于多个部门,所以,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一是指标设计不科学,信息来源范围较大,信息关注点分散,关联度低,经验性因素多,动态信息少;二是指标设置不灵活,指标调整成本大,难以真实反映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千差万别的客户信用状况;三是信息采集与核实难,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外出人口多,信息采集与核实难度较大;四是入库的农户信用系统数据质量不高、标准化程度低、信息更新不及时、使用效率低等。   (五)农户信用评价社会公众认可度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信用资本化的过程。它的一个核心工作环节是信用评级,内容涉及基本条件、经济能力、偿债能力、道德品质、加减分项等若干项目。涉农金融机构为了发放贷款而开展的信用评级工作,带有明显实用性和内部性特征,缺乏制度性的标准,农户信用评级结果通用性较差,甚至是信用评定结果失真,权威性受到质疑,主观自由量度空间较大的事实客观存在,因此,很难取得社会公众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认可。   二、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标准化框架   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要从长远发展的大局着眼,坚持“标准先行”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优势,在科学搭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工作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标准化建设总体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