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甲午镜鉴:教训与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1 李鸿章的甲午镜鉴 ——教训与启示 翁 飞 摘要: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个人命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他外交生涯的最重要对手即是日本,从签订《修好条规》、到处理日军侵台、琉球交涉、朝鲜壬午、甲申事变过程中,他真切感觉到日本必为中国最大祸患;通过两次海防大讨论,苦心孤诣创建北洋海军,大半为制驭日本;但由于主观上一心“保和局”,对日本侵略、吞并中国的野心认识不足,在战前对日外交中出现多次重大失误,令人扼腕沉思。 在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中,日本无疑是他打交道最多、最重要的防范对象。中日甲午战争更是李鸿章个人命运盛极而衰的巨大转折点,使他从“一路扶摇”充满荣耀的巅峰、跌落到“世人皆曰杀”的底谷;他主导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这场综合国力的大比拼中败下阵来,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也由此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一、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深化及应对 1871年9月13日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是李鸿章自“天津教案”接替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以来,代表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对外条约,也是他与日本政府打交道之始。 此时,刚走上明治维新道路不久的日本,已经显示出对中国大陆的觊觎与野心,抓住中国发生“天津教案”、西方列强聚讼不休这一特殊时刻,提出修约要求,成为找上门来的不速之客。但其使团照会则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与近邻“通情好,结和亲”。李鸿章颇为动容,向总理衙门函告:“日本距苏、浙仅三日程,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外援,勿使西人倚为外府。” 引自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藏:《日本换约档》,同治九年九月十四日《总署收署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函》。也就是希望通过签订中日《修好条规》,达到“联东洋以制西洋” 引自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藏:《日本换约档》,同治九年九月十四日《总署收署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函》。 然而事实很快打破了李鸿章的幻想。就在《修好条规》签订的1871年冬,发生了所谓“琉球船民事件”,有66名琉球船民因遭海上飓风漂流到台湾,被当地牡丹社土著杀死54人,其余12人获救,由清地方政府妥为遣回。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和辖区,琉球历史上亦久为中国藩属,船民事件本来与日本毫无关系。但日方却居心叵测借端生事,不仅为此事大造舆论,更于次年强行将琉球划为其藩属国。1874年5月6日,日方更藉口“琉球船民事件”,派出HYPERLINK /view/274839.htm陆军中将HYPERLINK /view/936948.htm西乡从道率兵3600余人强行在台湾琅峤登陆,6月3日,攻占牡丹社,以龟山为基地,建立“都督府”意图久占,开始了侵台第一步。 李鸿章自1874年4月28日得知日本侵台警信,至1874年10月底中日《北京专条》签订,连续发十八份公牍致总理衙门 这十六份总标题为“致总署” 这十六份总标题为“致总署”的公函分别是:1、三月十三日《论日本派兵赴台湾》,2、三月二十五日《论日本图攻台湾》,3、三月二十六日《论法界击毙华人并止美人助倭》,4、四月初二日《论布置台湾》,5、四月初四日《论日本图台湾》,6、四月十七日《条复三事》7、四月十九日《东使柳原抵沪》,8、四月二十一日《论台湾》,9、五月十一日《论台湾兵事》,10、六月初九日《论接待东使柳原》,11、六月十一日《述柳原辩难(附问答节略)》12、六月十四日《论柳原入京》,13、六月十九日《论台防》,14、七月十六日《论台事归属》,七月二十四日《论东使大久保行止》,15、七月二十四日《美国副领事毕格德来谒(附面议节略)》,16、八月十九日《与法国热使晤谈节略》,17、八月二十日《采集台事众议》,18、九月十二日《述美使商论倭事(附问答节略》。均载于新编《李集》31册,信函三,23—111页。 李鸿章致沈葆桢函分别为:同治十三年三月三十日、十八日、五月初一日、初二日、十三日、二十四日、六月初六日、十三日、二十日、七月初五日、十六日、九月二十日,均载于新编《李集》31册,信函三,30—114页。 这期间他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应对: 一是积极支持沈葆桢的对日谈判,并极速抽调唐定奎部铭武军13营6500人驰援台湾驻扎凤山、与侵台日军形成对峙之势;二是7月24日在津直接与新任驻华公使、也是老对手的柳原前光会谈,当面驳斥日方“台湾生番地方不是中国属地”的谬论,坚持说:“在我台湾一岛,怎不是我地方?……且生番所杀是琉球人,不是日本人,何须日本多事?”并坚持认为琉球也“是我属国”。 李鸿章:《与日本公使柳原前光、郑永宁问答节略》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一日巳时;新编《李集》31册,信函三,68— 李鸿章:《与日本公使柳原前光、郑永宁问答节略》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一日巳时;新编《李集》31册,信函三,68—69页。 李鸿章:《致总署 论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