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气体玻色-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处.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子气体玻色-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处

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原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 二、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致力于激光冷却原子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 )的研究, 使中国成为少数最先实现BEC 国家之一,取得如下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 提出并建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可积模型,预言分数量子涡旋态并被实验证实。 2) 提出有限温度量子隧穿的周期瞬子方法,发现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3) 建 立团簇动力学平均场理论,发现超逆流凝聚态。建立了光晶格中冷原子平台,提 出了光晶格钟的理论模型,获得了影响精度的各种参数。 该项目 8 篇代表性论文被 SCI 他人引用 886 次,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 文,1 篇入选 2009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多个著名科学期刊如 Rev. Mod. Phys. 、Phys. Rep. 、Science、Nature 等发表专题评价他们的工作。2010 年被邀请在第 22 届国际原子物理学大会(ICAP )作大会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 第一次在这个大会上作邀请报告。项目建立了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基本理论, 首创国内冷原子钟、原子芯片等核心技术,引领并推动了冷原子物理及精密测量 相关领域的发展,获2016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限1 页,不超过1200 字): 该项目属物理学中的原子分子物理学领域。 激光冷却原子并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 )是20 世纪末物理学的 重大进展。1997 年以来已有 4 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与冷原子和精密测量相 关的科学家(1997、2001 、2012 、2018 年)。超冷原子BEC 具有独特的量子力 学波动性、宏观量子相干性及人工可调控性,是研究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平 台,对发展原子钟、原子芯片等高新技术具有战略意义,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抢占 的制高点。 (1). 提出并建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可积模型,预言分数量子涡旋态并被实 验证实。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激光冷却原子的实验研究,使中国成为少数最先实现 BEC 的国家之一。提出超冷原子BEC 相变的关键判据,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C. E. Wieman 教授的高度评价。建立参数可调的BEC 可积模型并得到精确解,这 是冷原子多体薛定谔方程精确解的最早工作,第一次理论上定量地解释了 W. Ketterle 教授获得2001 年诺贝尔奖的实验结果。预言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 的分数涡旋态和涡旋晶格态,被韩国国立大学Yong-il Shin 教授实验组证实。该 系列工作被3 篇Rev. Mod. Phys. 综述论文大幅引用和肯定。 (2). 建立周期瞬子方法,发现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提出周期瞬子方法来 计算在高、低能区都适用的有限温度量子隧穿,解决了量子力学基本理论中的一 个难题。预言冷原子量子隧穿效应,被佛罗伦萨大学G. M. Tino 教授实验验证。 首先在国际上实现冷原子射频导引和原子芯片 BEC ,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 W. Ketterle 教授的高度评价。 (3). 建立团簇动力学平均场理论,发现超逆流凝聚态。建造了可移动式冷原 子小喷泉钟、超高精度空间冷原子钟,为超高精度空间时频网络及下一代空间导 航系统奠定基础。建立了光晶格钟理论模型,发现镱原子光晶格钟可达到运转137 亿年误差不足一秒的精度,比现有的铯原子钟精确 1000 倍,为光晶格钟奠定了 基础,被Science 等期刊专门评述,应诺贝尔奖获得者C. Cohen-Tannoudji 教授 邀请,撰写其主编《原子分子年鉴》第三章。 该成果8 篇代表性论文包括5 篇Phys. Rev. Lett. ,SCI 他引886 (与检索报 告一致)次,2 篇入选SCI 高被引论文,1 篇入选2009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 学术论文。被著名综述期刊Rev. Mod. Phys. 、Phys. Rep. 、Science、Nature 等发 表专题评价。应邀撰写中英文专著共 10 章。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50 次,其中2010 年在第22 届国际原子物理学大会作大会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首 次在这个大会上作邀请报告。该成果建立了原子B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