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通史编著百年回顾
[摘要]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编纂,孕育于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每当民
族危难或时局急剧转折之际,都会有新的高潮迭现。三个时期的演进,既反映出新史
学多重色彩的风云际会,更是百年中国社会变迁、时势跌宕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各个
时期史家对时代问题的感悟及其应对。21世纪中国通史的编纂,笔者以为,还是绕不
过百年通史名家苦心思考和艰难探索的基本路向。细细咀嚼诸名家学术感悟及其编纂
经验,不忘前事之师,理应成为驱动新世纪中国通史编纂必不可少的一项学术准备。
[关键词]20世纪 中国通史 编纂 历史回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20世纪,编著新式中国通史是新史学建设的一项重头戏,出现过个性各异、
流派纷呈的精彩对局。许多史学大家在民族遭遇厄难之时,研精极虑,穷竭所有,以
编著中国通史为要务,赢得了学术的声誉 (如夏曾佑、吕思勉、钱穆、张荫麟、范文
澜等)。即使以考据精细和断代擅胜的陈寅恪,据其姻亲兼哈佛同窗俞大维的回忆,
“他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教训》” (见蒋天枢 《陈寅恪
先生编年事辑》所引),可见学界的志士仁人当时把此事看得何等紧要。
(一)
所谓新式中国通史,乃是相对传统的旧史学样式而说的。在此之前,有过司马迁
的纪传志表体通史、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此为古代两大史书经典;各种 《通鉴纪事
本末》、《通鉴纲目》、《纲鉴易知录》之类的汇辑,也可看作为适应不同需要在通
史编纂方面所做的努力。降至晚清,时局不济,国难日重,旧史学的不能适应时代需
要,由旧史学蜕变最终催生出新史学,无疑是编著新式中国通史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前
提。
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编著,孕育于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始终与史学的变
革相伴而行,一度曾经成为得风气之先、呼应时代变革的文化热点。每当民族危难
(如抗日战争时期)或时局急剧转折之际,都会有新的高潮迭现。它是新史学演进的
一个重要侧面,同时也是社会变迁、时势跌宕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各个时期史家对时
代问题的感悟及其应对。
对 世纪苦难痛定思痛,进入新世纪之初,随着新史学的落地而生,编著新式中
19
国通史的号角亦然同时吹响。 年 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
1901 9
论》,从世界史学变革的大背景上展开论题,发出了重写中国史的第一声呐喊。梁文
以其特有的雄辩风格,引人步步入胜,不惟抨击旧史之习弊犀利无比,且从中国史在
世界的位置,说到新国史的范围、命名(梁氏第一次提出国史应名之曰 “中国
史”),再继而讨论中国之地理环境、纪年、史前史以及时代的划分,给人的感觉
是,他对重写中国史的宏观构想,谋局已定,胸有成算。笔者读来,把此文看作为新
编中国通史第一篇带纲领性的宣言书,决不为过。文首指出,新旧史学特质上的差
别,主要是: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
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
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体之经历,及其相互之
关系”,剑锋一转,就直捣黄龙,谓 “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
过。”此两项特征均抓得很准,尤其是第二点,将历史考察的重点转向“国民全体之
运动”,集智力、产业、美术 (意为科学技术――笔者注)、宗教、政治等汇为一动
态历史,与今日年鉴学派 “社会整体史”的意思已庶几相近,足见其感受西学精神之
敏锐。然尤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他在西史上古、中古、近世分期法的基础上,别创出
“中国之中国”、 “亚洲之中国” (内分三小时期)、 “世界之中国”三大历史阶
段,且谓 “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各民族合同全
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又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
国民立宪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此时代今初萌芽,虽阅时甚短,而其内外之变动,
实为二千年所未有,故不得不自刖为一时代。实则近世者,不过将来史之楔子而
已。”此非 “大历史”观,又是什么?编著新式中国通史呼号之初,即怀抱有此种大
气派,唯梁任公先生能此。
次年 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继之连续发表六篇文章,合称 《新史学》,
2
署名 “中国之新民”,对旧史学做出了 “四弊、二病、三恶果”的尖锐批判,正式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版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防治指南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数字化供应链运营》课件——任务3、数字化供应链结构分析.pptx VIP
- 2018年高考浙江物理试题及详解.pdf
- 八年级劳动测试卷附答案.doc
- DL_T 5369-2021 电力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算规范 火力发电工程--可检索可复制.pdf VIP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pptx VIP
- 《数字化供应链运营》课件——任务1、设置供应链体系框架.pptx VIP
- 2025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一年级下册《算一算》教学设计.docx
- 2024版老旧小区改造给排水供暖设施更新施工合同.docx VIP
- 《数字化供应链运营》课件——任务1:规划物流运输网络.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