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大同与小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课大同与小康

附錄一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壹?題解補充資料 一、背景 本文是一篇小序,也是一篇抒情散文。此時李白大約二十三歲。而從同年完成的「與韓荊州書」可知,當時李白具有積極用世的精神,然在政治上卻頗不得意,因而希望能有權豪提攜,脫穎而出。所以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可看出李白對人生的態度,如「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雖對未來有些渺茫難知的感覺,但「吾人詠歌,獨慚康樂」、「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其基本精神還是樂觀的。因此,讀來暢人心神、瀟灑流麗,在語言中有賦的鏗鏘、詩的抑揚。全文文思豁達,字字珠璣,千餘年來傳誦不衰,確為非凡之作。 二、文體簡介:「序跋」體說明 1.作用:用來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的文章。 2.經過:古人原將「序」置於書後,如說文解字、史記等,後世於文後又有增補,乃移序於前,於是置於文章前的稱「序」,置於文章後的稱「跋」。 3.名稱:(1)序:敘、說、引言。(2)跋:書後、後記、跋尾。 4.分類: (1)書序:用來說明著作旨趣、動機及經過,抒發著作感想等內容。因作者身分不同,可分為自序(如:司馬遷 史記太史公自序、連橫 臺灣通史序)或他序(如: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孫文 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2)詩序:詩序與書序作用相仿,適用在詩作前面。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文天祥 正氣歌并序。 (3)贈序:贈人以言,表示敬愛或陳忠告之誼,從唐代開始用「序」稱之。如:韓愈 送董邵南序、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 貳?作者介紹 一、生平傳略 (一)家世淵源   李白,字太白。祖籍隴西 成紀,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西域。武周 大足元年(西元七○一年),李白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據他自己說,西漢那位豪氣干雲、功高蓋世卻不得封侯的飛將軍李廣,就是他的遠祖。據說他母親生他的時候,曾經夢見長庚星,長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便命名為太白。   武則天的皇朝崩潰後,他父親帶著妻兒到內地做客商,就在綿州昌明縣的青蓮鄉落了戶;那時他只有五、六歲。人家管他父親叫「李客」,母親叫「蠻婆」;這可以看出他一家在當時的四川是「客家」,而母親在當時是一個外國(西域)人。李白後來能用番文為唐明皇寫「答番書」,足見他從小就會西域文字。   李白父親終身未仕,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但是頗有文化修養,而且家庭十分富有。李白從小廣泛閱讀各種書籍,接受古代思想家多方面的影響。他還學習了劍術,頗有任俠之風。又常與一些隱者道士來往,從登峨眉山詩便可見出他青年時代嚮往神仙道教的志趣。生長在平民化、儒教氣息並不濃厚的家庭,道家、縱橫家思想和任俠作風,對於李白豪放不羈的氣質,和其縱恣奔放的詩歌風格的形成,無疑都是很有關係的。   二十歲的時候,禮部尚書蘇頲(ㄊㄧㄥˇ),出為益州長史,他便拿了詩文在路中投書求見。蘇頲看了,大為驚異,說道:「這個少年天才奇特,只要再加努力,將來可比司馬相如。」李白在蜀中時的作品流傳下來不多,但從當時所作詩歌如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白頭吟等篇中,已經表現出頗高的文學才能。大約在二十六歲那年秋天,李白乘舟出三峽,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此後除暮年因流放到過三峽西端的奉節外,詩人就再也不曾回過蜀中了。 (二)求仕時期   開元十四年(西元七二六年),李白二十六歲,他懷抱著高度的自信,「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開始了生平第一次大漫遊。出峽後,他先用三年時間「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開元十六年,在湖北 安陸同高宗時宰相許圉(ㄩˇ)師的孫女結婚定居,開始「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其間曾到過河南 洛陽、山西 太原等地。開元二十五年,移家任城(今山東省 濟寧縣),繼續南來北往,直到天寶初年始被召入京。   李白渴望參與政治,但又不願循規蹈矩,走唐代一般士子科舉入仕的道路。他希望能一朝蒙受帝王賞識而被重用。於是他多次干謁地方長官,投贈詩文以表現自己的才能,希望得到推薦,以至於聲聞朝廷。有名的與韓荊州書就是這十年漫遊期間,在襄陽謁見荊州刺史韓朝宗所作。 (三)得寵時期   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李白隨同道士吳筠到長安,又因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推薦,經唐玄宗親自召見,任為翰林供奉,而沒有正式的官職。他以經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卻以文學侍從看待,常常被召喚去做一些所謂「應制」之作。寫一些歌功頌德和描寫宮廷歌舞享樂生活的詩文,如宮中行樂詞、清平調等,大為玄宗所欣賞。可是李白生性豪縱,又以自己的文學才能而自負,因此不肯屈己下人,總是保持著「平交王侯」的姿態。當時宦官高力士貴寵一時,炙手可熱,而傳說李白卻令其脫靴。這種兀傲精神和不拘禮法的行動自然易招忌恨,於是讒言屢及,玄宗也看不慣了,說他「窮相」,不是廊廟之器。據魏顥說,進讒的是玄宗愛婿張垍(ㄐㄧˋ)。還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說誣陷李白的是高力士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