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三宝.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铜三宝

中华古文物“青铜三宝”神奇效应背后的物理 ——“西汉”透光镜 严燕来 (原载:赵凯华,秦克诚.物理学照亮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华夏文明具有 5000 年的悠久历史。提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人类科学技术的贡献, 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火药与活字印刷。然而,除此之外,中国古代 文物也往往包含许多科技成分,在技术上达到的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世界,其中蕴涵的科 学原理始终淤积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为人知,直到当代采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研 究才大白于世。不少古代科技成就的精妙之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由人不击掌赞叹,而 一想到它们均面世于几千年之前,那时现代的科学原理尚未创立,也没有先进的测量、 分析手段,就更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灵震憾,不能不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而油然而生 民族的自豪。 本章拟介绍 “透光”古铜镜、喷水鱼洗和 曾侯乙编钟这三项古文明成就。一 方面,这三者都是在古代采用青铜铸就,又都具有奇特的甚至看似神秘的物理效 应而称 “青铜三宝 ” ;另一方面,其中所包含或依据的物理原理又都是采用当代先 进 的方法和设备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为我们所知晓的。在这一方面,上海交通大 学物理系的教授们开展的研究工作最为深入和全面,从而使这三项古青铜器在具 有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凸显科学价值,并 已成为一组 “国宝型”的物理教 具,在许多大学和中学的物理演示厅中向学生展示。 §1 西汉“透光镜” (一)西汉“透光”镜简介 早在夏商,我国已发明了青铜镜, 其悠久历史及高超技术举世公认,具有“透光” 效应的西汉古铜镜更是凝聚了古代科学与技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图 1-1左是珍藏在上海博物馆的两千年前的西汉 “透光”镜,直径 74 毫米,青铜铸成。镜 背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铭文以及菱花、螺圈等图案,镜鼻居中;镜面微凸, 光可鉴人,照脸逼真。表面看来,与普通铜镜并无二致,但奇妙之处在于,若以日光照 射铜镜正面,并使其反射至墙面或屏,则反射光斑并非如普通镜面反射的 “一片光明” , 而是出现阴影暗纹,并且仔细看来,竟与背面的纹饰基本一致, 见图 1-1 右,反射图 像明暗相间,好象光线能 “透过”镜面的薄处,而仅在镜背纹饰相对应的厚处反射成像 似的, “透光镜”由此得名。古人则用 “鸣呼怪铜盗此幻,透影在壁与背肖”的诗句赞 叹之。 图 1-1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传世西汉“透光”镜背面和反射影像 真是不可思议!铜镜本身是不透明的,背面的 纹饰为何能在光线照射之下 “跑到”正面来呢?这 一奇特性质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注意, 周恩来总 理生前对我国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很关注, 1961 年他亲临上海博物馆时提出 “为什么会‘透 光’ ,要研究” 。 70 年代中期,上海交通大学的研 究者采用多种先进的研究手段,终于使其“透光” 奥秘“真相大白” !科学家将这一所谓的“透光” 机理归结为 “铸造成因(型),研磨透光” 。并且还 原古代 “铸磨法” 制作工艺, 成功地复制了西汉 “透 光”铜镜,其反射图象清晰明亮,可与传世珍品媲 图 1-2 上海交大复制镜的“透 光”效果可与传世珍品媲美 美,见图 1-2。 其实,这一看似奥秘的 “透光”机理早就为我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关注,并在他们的 著作中多有涉及。例如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科学家沈括指出: “文虽在背,而镜面隐然有 迹,所以于光中现” ;元代考古家吾邱衍则提出 “光随其铜之清浊而分明暗” ;而清代物 理学家郑复光更断言“透光”原因“理乃在凸凹,不系清浊” 。与当代揭示的“透光” 原理比较,沈括可谓慧眼独识。 令人惋惜的是,我国西汉 “透光镜”制作工艺早已失传,其 “透光”机理究竟如何, 是如何用古代原始工艺制作的? (二)透光机理剖析 常识告诉我们,由于铜镜本身不透明,正面反射光的影像绝对不可能是背面图纹的 反射像,这反射图像形成的直接原因必缘自于铜镜正面,而且必定是一物理原因。 当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