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创立资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创立资料

就是通过考试的方法来逐级选拔人才的制度。 各级考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进士及第后授给一定的官职。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二、科举制度的完善 他们参加的武举、殿试考试出现在何时? 看图:请你描述一个读书人的经历 这是孟郊写的两首诗,各写的是什么内容?从中反映出科举制对读书人有什么影响? 《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四、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正方:认为科举制度是利大于弊。 * * * * * * * * * 有一种广东小吃,用猪瘦肉丸、 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 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 味鲜香厚。它叫及第粥。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以及它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 2.这两位皇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 3.科举制的诞生有什么进步性? 一、科举制的诞生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是诞生 2、诞生的作用: 1、诞生的过程 ①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②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怎么考? 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均须帖经。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 类似今天填空 类似今天简答 类似今天论述 类似今天作文 墨义: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 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 诗赋: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 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完善的?以及它的完善与哪三位皇帝相关? 2.这三位皇帝别为科举制的完善做了哪些工作?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 主要内容 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 称状元 开殿试、设武举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 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纪晓岚 林则徐 苏轼 包拯 陈子昂 柳 宗 元 韩 愈 白居易 王昌龄 张九龄 岑参 王维 他们都曾进士及第 科举制的创立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袁世凯 张之洞 反方:认为科举制度是弊大于利。 * * * *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中考资源网

文档评论(0)

kar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