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 自我保护”——如何应对客户的防火墙
各位从事电话销售的朋友,在与客户对话的过程中,你是否
曾经遇到过以下问题:
当电话沟通刚刚开始的时候,你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介绍自己所销
售的产品,客户便告诉你“暂时不需要,等有需要时会打电话给你”
或者“现在正好很忙,马上要开一个重要的会议” ;当你试图了解一些
比较关键的背景资料时,客户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模棱两可地告诉你
“ 不好意思,碰巧不是很清楚” 或者“ 是这样的, 这件事情不是我负
责”……
如果你经常遇见类似的问题,并为此深感疑惑和苦恼,那么在李
智贤和大家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或许你应该好好地静下心
来,认真地思考一番:为什么客户总是视电话销售人员如洪水猛兽一
般,唯恐避之而不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客户总是想办法“创造” 出千
万种理由,巴不得马上将电话销售人员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换位思考,假设你自己现在就是一位客户,
而且又碰巧掌握着公司某些产品采购的生杀大权,于是在接下来与无
数电话销售人员交锋的过程中,你是否会有类似的反应:
首先,你并不是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等待销售人员的电话,而是
在紧张地忙于自己的工作,而一通又一通的陌生推销电话又总是不期
而至,它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了你正常的工作节奏——总是被打断并不
是一件让人感到开心和快乐的事情。
其次,你很显然并不是每天都需要购买产品,但是期望你每天都
购买产品的推销电话又何其之多,以自己有限的需求去应付无穷无尽
的推销电话,这已经让你很烦恼,而更让你烦恼的是,大多数电话销
售人员根本不理会你是否有这个需要,他们总是喋喋不休,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虽然这种执著的精神对于销售人员来讲是值得赞赏的,但
是对于你而言,却是完全相反的体验。
再次,更让你感到头痛的是,即使你原本没有需求,但只要接听
了较多的销售电话,就总会有一些电话销售人员能在无形之中巧妙地
影响到你,进而使你的购买行为产生“扭曲”,于是就购买了一些事实
上并不太需要的产品,最终付出了金钱上的惨痛代价。就好比我们有
时候在生活中,会因为某个服务员的态度非常好,为了回报她的良好
服务而买了一件并不算漂亮的衣服,有时候还会因为这个服务员有着
“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身材,一时脑袋短路又买了一件不算得
体的衣服……而事后却总是后悔莫及。金钱上的惨痛代价会让客户记
忆犹新,进而对于后续的销售电话唯恐拒之而不及。
现在我们将上面的这些因素累加起来,就会发现这样一种客观事
实:在与电话销售人员的对话过程中,客户感觉自己遭受了太多的烦
恼和痛苦,于是为了防止这种烦恼和痛苦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自
己身上,客户便给自己披上了一件无形的保护外衣,就像是一堵防火
墙那样,电话销售人员所发出的任何信息都会被这堵防火墙“反弹”
回去。
这也是为什么客户总是习惯告诉电话销售人员“现在很忙”、
“你先发一份传真过来看看” 、“暂时不需要,等有需要的时候再和你
联系” 的真正原因所在。
这就是李智贤在这本《电话销售中的心理学》第一章中间要和大
家讨论的客户“ 自我保护”心理效应。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堵无形的防火墙障碍,并有效处理
客户的“ 自我保护”心理效应呢?
一 避开启动“ 自我保护” 的“触发点”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客户的“ 自我保护”其实是一种下
意识的惯性反应,其根源在于长期与电话销售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
客户所形成的一种“经验”判断。这种“经验”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客
户只要发现是销售电话,尤其是在电话刚刚接通的开场阶段,都会本
能地先拒绝了再说。
然而,要让客户在大脑中启动“ 自我保护”这种“经验”,是不是需
要一个过程呢?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李智贤在这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到
“塞翁失马”,你是不是马上会想到“焉知非福” ?比如说到“螳螂捕蝉”,
你是不是马上会想到“黄雀在后” ?比如突然“猛地一拳向你眼睛打
去”,你是不是“马上闭上眼睛” ?
在上面的例子中,“塞翁失马” 、“螳螂捕蝉” 、“猛地一拳向你眼
睛打去”是因,我们称之为“触发点” 。因为有了“触发点” 的“触发”,才
立刻“启动” 了你内心深处的记忆与经验,才在你头脑产生了“焉知非
福”、“黄雀在后”、“马上闭上眼睛”这种果。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触发点”这个因,也就不会产生“启动经验”
这个果,比如,不提“塞翁失马”,你就不会想到“焉知非福” ;不提“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