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pdf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

《犯罪研究》 2016 年第4 期 实践探索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与作用机制探究 —— 以湖北省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为例 宋 霞 毛丽丹 金小红∗ 内容摘要:为探究城乡结合部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社 会凝聚理论与心理弹性理论模型 ,分析社会 因素中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是否对 留守儿童 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找 出两个层面的具体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方式。结果发 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 、家务劳动投入、学 习投入与亲子情感关 系对城乡结合部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 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 因此, 不仅要规避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危险性因素,还要避免保护性因素的不利转变。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留守儿童;社会凝聚;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 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 万人,同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 比,该流动人口数增加了 11699 万人,增长 81.03%。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 逐步推进,未来中国的流动人口还将以更大规模的速度增长,留守儿童 的成长问题也将 面 更大的挑战。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儿童青 年(因为 就学等原因)迅速向城乡结合部转移,农村留守儿童 的地域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城乡 一体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结构变化,因此城乡结合部这一独特地域的留守儿童值得我们 ① 特别关注。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其自理能 ② ·海明威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 《永别了, 力较强且更为坚强。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 ③ 武器》中所言,“世界要征服每个人,然而有些人却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那么, 哪些因素会使留守儿童成功应对留守逆境从而 “变得坚强”呢?另一方面,从越轨角度 来看,当人处于逆境时,都有犯罪的动机或倾向,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投入犯罪?赫 希的回答是社会控制或社会凝聚 。也就是说,假定留守儿童在留守逆境中都有着越轨的 ∗ 金小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宋霞,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 毛丽丹,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 ① 金小红、王静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 亲子分离或家 教育的影响——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载《教 育研究与实验》2015 年第3 期。 ② 袁晶、李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抗逆力保护因子的对比研究—— 以安徽芜湖、江苏泰兴 的研究为例》,载《前 沿》2012 年第9 期。 ③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8 年第3 期。 ·70 ·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实践探索 《犯罪研究》2016 年第4 期 动机和倾向,那为什么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越轨行为?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为我们提 供了分析视角。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