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订通俗伤寒论 (清)俞根初原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绍兴陶里村俞根初遗著 绍兴长乐乡何秀山撰按 孙何廉臣校勘    曾孙幼廉筱廉同校 鄞县曹赤电炳章参订 绍兴市徐荣斋重订 嘉善连建伟三订  平阳徐晓东参订 第 一 章  伤 寒 要 义 伤寒 ,外感 百病之 总名也 。有 小证 ,有大证 ,有新感 证 ,有伏气证 ,有兼证 ,有夹证 ,有坏证 ,有复证 。传变不 测 ,死生反掌 ,非杂病 比。奈扁鹊 《难经》但言伤寒有五 : 一 曰中风 ,二 曰伤寒 ,三 曰湿温 ,四 日热病 ,五 曰温病 。仅 载脉候之异 同,并无证 治之 陈列 ,语 焉不详 ,后学何所依 据 ?惟 中风 自是 中风 ,伤寒 自是伤寒 ,湿温 自是湿温 ,温热 自是温热, 已可概见 。然 皆列入伤寒 门中者 ,因后汉张仲景 著 《伤寒杂病论 ,当时不传于世 ,至晋王叔和 ,以断简残 编 ,补方造论 ,混名 曰 《伤寒论 》 ,而不名 曰 《四时感证 论》,从此一切感证 ,通称伤寒,从古亦从俗也。予亦从俗, 名 曰 《通俗伤寒论》 。人 皆谓百病莫难于伤寒 。予谓治伤寒 何难 ?治伤寒兼证稍难 ,治伤寒夹证较难 ,治伤寒 复证更 难 ,治伤寒坏证最难 。盖其 间寒热杂感 ,湿燥互见 ,虚实混 淆 ,阴阳疑似 ,非富于经验 ,而手敏心灵 ,随机应变者 ,决 不足当此重任 ,日与伤寒证战。谚云 :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 证 多 。非谓 临证 多者不必读 书也 ,亦谓 临证 多者乃为读 书 第 2 页 耳 。国初喻嘉言尝云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 。旨哉言乎 !予 业伤寒专科,四十余年矣,姑 以心得者历言其要。 第一节  六经形层 太 阳经主皮毛 ,阳明经主肌 肉,少 阳经主腠理 ,太 阴经 主肢末 ,少阴经主血脉 ,厥阴经主筋膜 。 荣斋按 “六 经 形层 ”这个 名词 ,是根据 周 学海 《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 》第五 、九、十一条而产生 的。 “六 经 ”在 《伤寒论》学说上 ,是一个根深蒂 固的传统术语 。本 节 把六 经假 定作机体 方面 的六个 层 次 ,虽然说 不 出充分 理 由,但在病理上的某一分野里用它暂作 “代号”,是应该的。 恽铁樵先生 曾这样说 : “六经者 ,就人体所着之病状为之界 说者也 。” 日人鹤冲元逸在 《医断》里也说 : “伤寒六经 ,非 谓病在六经也 ,假 以为纪也 已;及其施治也 ,皆从证而不拘 焉 。”藤本廉更明确地说 : “三阴三阳之 目,何为而设焉 ?凡 病有六等之差 ,而地位脉证不 同也 ,概观诸说 ,皆以六经为 病位之假称 ,而不取于经络之义 。”总 的来说 ,伤寒六经 , 不过就病变上分作六个阶段 ;但人体机能之亢盛衰减 ,中间 的动态 尚多 ,不 是这样可 以肯 定划分 的 。第三 节六 经病 证 中,所 以详列了错综复杂 的证候群 。 太 阳 内部主胸 中,少 阳 内部主膈 中,阳明内部主脘 中, 太 阴内部主大腹 ,少 阴内部主小腹 ,厥阴内部主少腹 。 秀按 此即六经分主三焦之部分也 。 《内经》云 :上 第 3 页 焦心肺主之 ,中焦脾 胃主之 ,下焦肝 肾主之 。乃略言三焦 内 脏之部分 。合而言之 ,六经为感证传变之路径 ,三焦为感证 传变之归宿也 。尝读张仲景 《伤寒论》,一则 曰胸 中,再则 曰心 中,又次 日心下 ,曰胸胁 下 ,曰 胃中,曰腹 中,曰少 腹 。虽未明言三焦 ,较讲三焦者尤为详明。 廉勘 张长沙治伤寒法,虽分六经,亦不外三焦 。 言六经者 ,明邪所从入之 门,经行之径 ,病之所 由起所 由传 也 。不外三焦者 ,以有形之痰涎水饮瘀血渣滓 ,为邪所搏 结 ,病之所 由成所 由变也 。窃谓病在躯壳,当分六经形层 。 病入 内脏 ,当辨三焦部分 ,详审其所夹何邪 ,分际清析 。庶 免颟顸之弊。其分析法,首辨三焦部分, 膈膜 以上 ,清气主 之 ,肺与心也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