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胸膜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分析.docxVIP

儿童原发性胸膜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分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原发性胸膜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周军吕孟兴高燕李霁伟阿智祥 昆明市儿童医院病理 【摘 要】目的儿童原发性胸膜淋巴瘤(PPLs)极其罕见,极易误诊,分析其临 床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胸膜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PLs的临床、 影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结果,结合随访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岁9月、3岁6月、5岁3月。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及胸腔积液,影像学上均表现为胸膜不同程度的 增厚,临床考虑为脓胸。3例均为进行开胸手术及胸膜剥脱术,剥脱的胸膜厚度 多达12mm。光镜下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小圆形,密集排列,病理诊断2例为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示,T、B淋巴母细胞 淋巴瘤中:TdT和CD99强阳性表达;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CD3epsilon;、CD34 阳性;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CD79a和CD20阳性。随访6-72个月,2例存活, 1例术后放弃治疗,出院后2月死亡。结论PPLs为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 与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为脓胸伴纤维板形成,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儿童;胸膜;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0引言 淋巴瘤是儿童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 瘤,原发于胸膜的淋巴瘤罕见,尤其是在儿童期,国内外虽有报道,但多为个案。 儿童原发胸膜的淋巴瘤多为淋巴母细胞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lymphoblasticlymphoma, LBL)是起源于前驱B淋巴母细胞或T淋巴母细胞的 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常侵犯纵膈、骨髓、中枢神经系统等,是一组高度异质 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木研究收集木院3例确诊原发于胸膜LBL的患者并复习相 关文献对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进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我院2005-01-01^2014-06-30收治的PPL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冋顾 性分析,3例均行开胸手术及胸膜剥脱术取胸膜包块标本。男2例,女1例。年 龄分别为1岁9月、3岁6月、5岁3月,平均年龄3岁6月,中位年龄3岁6 月。3例均伴有咳嗽,胸腔积液及胸膜异常增厚;1例血常规异常,2例正常;1 例伴发热,2例体温正常;3例LDH均异常增高;3例均无HIV、EB病毒及结核 感染;3例均无骨髓异常及体表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剥脱术去下胸膜组织术后 进行病理学检查。 1.2检查方法 CT检查:釆用ToshibaAquilion64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胸部、纵 膈平扫和增强检查。 病理检查:所有剥脱术去下胸膜组织术后标本经4%中性福尔马林 固定,进行病理学大体检查,包括颜色、质地及大小等性状描述,常规石蜡包埋、 切片及HE染色制片,显微镜下进行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 埋,行4mu;m厚连续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 EnVision 二步法,一抗有 CD3epsilon;、CD20、CD34、CD10、CDla、CD79a、CD45RO、 CD99、末端脫氧核昔酸转移酶(TdT)、髓过氧化物酶(MPO)、Ki-67. B细胞系 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上皮细胞膜抗原(EMA), 一抗及二抗均购于DaKo公 司,为即用型试剂,按说明书进行染色。阳性对照采用预实验已知反应性增生的 淋巴结及阑尾组织,空白对照以PBS缓冲液代替一抗。TdT、Ki?67及Pax?5以肿 瘤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CD3epsilon;、CD20、CD79a、CD99、 CD45RO细胞膜呈棕黄色为阳性;MPO以细胞之内呈棕黄色为阳性。 2结果 3例病人临床初诊均为脓胸伴纤维板形成,最终病理诊断为胸膜LBL, 2 例为T?LBL, 1例为B-LBLO 2.1CT表现 3例患者CT检查均显示胸膜异常增厚,呈“牌匾样”或“斑块样”,一 例伴有纵膈包块;另可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影像特征。如图 图1 图CT示患者左侧胸膜显著增厚,呈“斑块样”增生。箭头示肋间亦有肿瘤组 织填充。 2.2病理组织学表现 (1)大体检查3例均为胸膜剥脱组织标本,切面呈灰白色、灰红色,质地软或 稍韧,部分表面有出血或纤维素性物附着。如图2、3。 2.4预后随访 本组研究的3例LBL, 2例存活,一例T?LBL手术后放弃治疗2月后死亡。 其中一例B-LBL —直坚持治疗,随访72月存活;另一例T?LBL经治疗,随访6个 月存活。 3讨论 胸膜淋巴瘤最初报道是在1987年,胸膜淋巴瘤可以是原发也可继发于 全身淋巴瘤,后者最为常见。原发胸膜淋巴瘤极为罕见,仅占胸壁肿瘤的2.4%, 而且很少研究报道,国外研究多认为其发生多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脓胸及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