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推拿学许丽-邢台
【小儿患病现状】 中国是全球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儿科专家指出:“滥用药物是导致孩子经常生病的首要原因”、“滥用抗生素,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抗生素滥用造就超级细菌和耐药宝宝”、“儿科是滥用抗生素的重灾区”。一群家长守着脑门上扎针输液的孩子,成了中国各地儿童医院或儿科门诊的独特景观。孩子家长把带孩子看病形象地比喻成“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输液像是流水线”。 【儿科疾病治疗趋势】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追求自然、绿色的保健、疾病预防与恢复方法成为时尚的趋势。平时加强对宝宝的护理,让宝宝强身健体、尽量不生病或少生病是家长的希望。即使宝宝生病,在天然、物理的方法有效的情况下,尽可能不使用化学药物,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和儿童家长的追求。 小儿推拿则完全符合现代家长对儿童的健康需求,不必打针吃药,没有毒、副作用,也不需要医疗器械,手法简单易用,是自然、物理的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恢复方式。 ⑤临床意义 红紫辨寒热——颜色 偏红:属外感表证、寒证。 紫红:属里热证。 青色:主疼痛、惊风;因痛而不通,或肝风内动,使脉络郁滞,气血不通。 淡白:属脾虚、疳积,生化不足,不能充养脉络, 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一般来说,指纹色深暗者,多属实证,是邪气有余,纹色浅淡者,多属虚证,是正气不足。 淡滞定虚实——颜色 指纹浅淡而纤细,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指纹浓滞而增粗,多属实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 小儿推拿介绍 (是什么?) 小儿推拿手法 (怎么推?) 小儿推拿穴位 (推哪里?) 【小儿推拿介绍】 推拿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与中药、针灸并列为中医的三大形式,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小儿推拿更是中医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在中医学理论中,推拿最完整的理论就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适应症】 70%的儿科疾病可以采用小儿推拿来预防、调理和恢复;30%的儿科疾病采用小儿推拿效果很好;10%的儿科疾病(尤其是小儿常见病,如感冒、发烧、咳嗽、腹泻、便秘、复感、厌食、遗尿等)小儿推拿是首选的方法。 【小儿推拿适应症】 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年龄越小疗效越好。7岁以上的儿童配合脏腑点穴位法或成人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家长的双手温暖、指甲圆滑 注意宝宝的保暖和安全 推拿后禁止受风受凉至少30分钟 紧急情况寻求专业医生、医院帮助 ①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对称用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②二指捏: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对称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7.运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从一点向另一点作弧形或环形推动。 宜轻不宜重, 宜缓不宜急。(最轻的一种) 【8.捣法】 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的,还有线状、面状的 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故曰“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头面部 胸腹部 腰背部 上肢部 下肢部 【头面部穴位】 2、天门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叫开天门,次数30—50次,若自眉心推至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 主治:外感内伤诸证。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静。 3、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骨下凹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或揉耳后高骨,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作用: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 【头面部穴位主治归纳】 1.治疗外感表证; 2.治疗惊风、抽搐; 3.推天柱骨可降逆止呕。 治外感四法:开天门、推坎宫、 运太阳、揉耳后高骨 1、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次数50—100次。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 临床运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3、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主治:腹痛,腹泻 作用:按拿肚角,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一般拿3—5次即可。为治腹痛之要法。 4、腹 位置 :脐周腹部。 操作: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分推 100—200次;摩腹5分钟。 主治:厌食、腹泻、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