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6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发展
的历史概述
3.6.1金融制度变迁是指一种效益更高的金融制度对另一种金融制度的代替过程,其诱致因
素在于利益主体潜在利润的存在。
3.6.2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
由市场金融制度替代计划金融制度,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取向,中国
的金融制度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强制性、渐进改革的过程,依赖并滞后
于整体经济制度变迁。
这些特征的形成是与变革的初始条件、变革主体的偏好、官僚政治以及传统
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刚性分不开的。
3. 6.3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目标取向。
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取向是由市场金融制度替代计划金融制度。
变迁以市场化为取向,从打破“大一统”的金融垄断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始
。
3.6.4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的改革的过程。
我国金融改革的每一步都源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供给行为,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政府需求行为,更
不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微观金融企业需求行为。
我国金融制度变革过程中的时序安排、速率、停顿、复归、以及再启动也完全受制于政府主体的能力和偏好
,这种方式虽然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时间成本和摩擦成本,虽然在改革的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具有明
显的阶段性: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供给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微观金融主体的制度需求,导致金融制度需求
与供给的失衡,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效率,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
作为第一行动集团的政府由于受到多重目标函数的制约:一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二是
通过权力中心及它们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租金最大化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三是增大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强度
,获取垄断利润;四是制度偏好,意识形态刚性和有界理性。
3.6.5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
是一个渐进式改革的过程
基于宏观经济体制渐进改革模式的内在规定性及改革主体市场化知识存量的不断增加,中国金
融制度20余年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增量到存量,由外围制度到核心制度变迁的渐
进深化过程:
(1)一开始就确定了有步骤、分阶段,由局部到整体,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目标的过渡方
式;
(2 )改革从提高增量入手,先增量,后存量;先体制外,后体制内;
(3 )在组织结构上没有采取“推倒重来”的方式,而是注重衔接性进行改组和调整;
(4 )制度变革一直在政府主体的监控下稳定进行,整顿金融秩序和强化宏观调控与市场化金融
改革相伴而行。
3.6.6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依赖并滞后于整体经济制度变迁。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其主要表现为:
金融制度仍然处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状态;
金融产权主体国有为主;
资金价格(利率)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下难以反映市场需求;
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地域分割和关联市场分割;
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
3.7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大致可以描述为:金融体制由集中走向二级化,金
融机构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金融管理从行政化走向市场化,金融市场从无
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3.7.1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四个阶段
中国已有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是重建双层银行体系阶段。
第二阶段(1984-1988)是管制放松、机构多元扩展、金融深化速度加快的阶段。
第三阶段(1988-1993)是结构性金融制度改革的阶段。
第四阶段(1993- 目前)是市场化金融制度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3.7.2中国金融制度的基本框架
现阶段中国金融制度形成的基本框架:
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政策性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
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功能互补、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金融组织体系,由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组成的初级金融市场体系,能较独立执
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
监管体系。
3.7.3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存在的问题
我国强制性渐进式金融制度改革走过近30年的历程后逐步显现:
边际报酬率逐步递减
金融制度的非均衡
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
金融二元主义
金融资产质量低下
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
边际金融效率递减
结论:同其他制度均衡一样,金融制度供求均衡是暂时的,局部的,而非均
衡是一种常态;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过剩是金融制度非均衡的两
种基本形式,它们往往同时存在。
就金融制度供给不足而言,由于对新制度服务需求的产生往往先于金融制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ACM 127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脓毒症.pdf
- 合作供货合同协议书范本.docx VIP
- 广州工商学院《高等数学(II)》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docx
- Unit 1 School Life Lesson 2(课件)2025-2025学年度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VIP
- 2020年一建《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真题(含答案解析).pdf VIP
- 化工安全生产实务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初级)知识点必刷题详解.docx VIP
- 2025贵州毕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招聘1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申请中英文成绩单的办事程序-广州大学教务处.doc VIP
- 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版).docx VIP
- 广州工商学院《高等数学Ⅱ》2025-----2026学年期末试卷(A卷).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