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与灵感中外文学创作理论比较研究 王正著.pdfVIP

悟与灵感中外文学创作理论比较研究 王正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悟与灵感是文学创作产生质 的飞跃 的触媒 ,是作家创作思路 的转捩点,也是 中外文学创作 的理论基点和相互 比较 的连接点 。 一方面,由于悟与灵感“来不可遏 ”,倏然而至突破 了创作难关而令 人如获至宝;另一方面 ,又 由于它们“去不可止 ”,只昙花一现便飘 然远逝而令人怅然若失。悟与灵感因其偶然性、突发性、瞬间性等 特征而罩上了一层可遇不可求的神秘色彩 , “有时忽得惊人句,费 尽心机做不成 ”。那么 ,怎样才能打开这一扇文学创作 的玄妙之 门呢 ? 清代的金圣叹在评 《西厢记》时,对悟的问题有过很精辟的论 述: “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被灵手捉住,盖于 略前一刻亦不见,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知何故,却于此一刻 忽然觑见,若不捉住,便更寻不出。今 《西厢记》若干文字,皆是作 者于不知何一刻中,灵眼忽然觑见,便疾捉住,因而直传到如今 。 细思万千年以来,知他有何限妙文,已被觑见,却不曾捉得住,遂总 付之泥牛入海 ,永不消息。”在金圣 叹看来 ,创作 中的“悟 ,,如 同长着 “灵眼”与 “灵手”,能够及时捉住人世间最动人的一幕,形成千古 妙文 。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奉“悟 ”为艺术之神 。“妙笔生花 ”之类 的 典故就传达 出写作 中一旦顿悟 、宛如神助 的创造性快感 。可见 , “悟 ”在创作 中具有“化腐朽为神奇 ”的能量 ,它能令思想脱胎换骨 , 如 同接 受一次灵魂 的洗 礼 ,“学诗如学仙 ,时到骨 自换 ”, 说的就 是这种情形 。 “悟 ”说神秘 也不神秘 。简 明地说 ,悟就是打通 思路 ,是 突变性 的思维转换 。“执迷不悟 ”和“恍然大悟 ”这一对成语恰好表述 了思 路从“穷 ”到“通 ”的脑筋急转 弯过程 ,所 以许 多得道 高僧都把“悟 ” 当作理解佛学终极 的“道 ”和人生“真如 ”的梯子和 门径 ,提倡破 除 尘俗(常规 思维 )的障眼法 ,直 指本 心 ,明心见性 ,这无 疑是在 思想 的囚牢里开了一扇天窗。严羽在 《沧浪诗话》里指出 “禅道惟在妙 悟 ”,同时,他又说“诗道亦在妙悟 ”。吴可 《藏海诗话 》也说:“凡作 诗如参禅 ,须有悟 门。”这样 ,就通过“悟 ”把参禅和文学创作联系 了 起来 。 文学创作与佛学参禅 自有其相通之处 ,它们都采用一种特殊 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而进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 佛学把握世界的特殊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 “跳出三界外”的鸟 瞰式 的特征 。佛学所谓 的三 界包含着人类初级 阶段 的欲望世 界 (欲 界 )、充 当社会 角色所面对 的客体世 界(色 界 )和 追求 高 尚道德 情操的精神世界 (无色界),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着的人生三重境界。 对于常人来说 ,能够达到第三重的精神境界就足 以为世楷模 ,而佛 学理论却不这么认为,在佛学的视野里,三界都只不过是凡夫俗子 所迷恋的不真实的幻景,即使是令常人羡叹的圣君伟人 ,在佛家的 眼中也是被名缰利锁套住 的可怜之人 。而要改变人们对 习惯 的固 执 ,消除一般人对世故人情亦步亦趋的理念偏执 ,唯有跳出来,唯 有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才能发现事物的另一片 “天空”。这等于是 在“三界 ”之上安上 了一双灵 眼、慧眼或法 眼,凭着这样一双淡 出红 尘、无所羁绊的超然之眼,凭着这样一个超越时空、俯视世界的认 知高度,可以更透彻、更洞明地把握幻景背后的真实 一个无边 无涯的思维空间和绝对 自由的精神世界 。 根据 中国禅宗往往是 以“道 ”释“佛 ”的总体思路,我们认为 《庄 子 天下 》篇提 出的“至大无外 ”、“至小无 内”的思维新视角,具有 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按通常的思路 ,天尊地卑、山高泽低是不言而 喻的事 ,但从至大无外的宇宙俯瞰,或从超越世界的角度透视,便 无所谓“高 ”与“低 ”的分别 。在普通 的时空观念 中,太 阳东升西坠 , 万物生生死死 ,但从至小无内的时空角度看 ,太阳的升坠与人的生 死 ,何尝有什么变化 呢 ?当一切都可 以被“解构 ”的时候 ,事物之 间 的区别就可 以忽略不见了。现代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的方法 论 ,其意也在于破除人们心中对所谓中心与边缘的褊狭理解 ,将人 以 自己为 圆心(定点透视 )画 出的宇宙,转换成万物 皆可为焦 点(散 点透视)所画出的新宇宙。但 “解构”远不如庄子的观点来得彻底, “解构”毕竟还是主张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