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6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Jun.,2017
第 2期 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 NanjingNormalUniversity No.2
论吉狄马加诗歌的生态意识
汪树 东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320072)
摘 要 :吉狄马加是 当代 重 要 的标 志性诗人 ,他 的诗 歌 里存在 着鲜 明的生 态意识 。这 种 生
态 意识表 现于他诗 歌 中鲜 明的大地 情 结 ,对万事 万物 之 间 的生态 关联 和 生态 多样 性 的诗 意 书
写 ,对动物生命 的关注和尊重 ,以及对生态危机根源 的反 思 ,对生态遭破坏恶果 的呈现 ,语重心
长 的生态警示等方面。而彝族文化 的生态启发 、本土和外来 文学资源 的生态 熏陶 以及相关工
作经 历 的生 态实践 则构 成他 诗歌 的生态 意识 的三个 来 源 。整体 看来 ,吉狄 马加诗 歌 的生 态书
写姿 态独 特 ,意义深 远 。
关键词 :吉狄马加 生 态意识 彝族 文化
中图分 类号 :1206.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08—9853(2017)02—060—07
当代诗人中,吉狄马加的身姿独特,既有大凉山般的温情和厚重,又有雄鹰翱翔苍穹般的轻盈和矫
健。彝族原生文化深深渗透在他的血液中,他又吸取着汉族的优秀文化和卓越的诗歌营养,形成了胸怀
大地、放眼世界的阔大胸襟 ,洋溢着大江大河般 的雄浑气度。他的诗集 《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
想》、《时间》等早已蜚声全世界,荣获多种国内国际诗歌奖项,而近年的长诗 《我,雪豹……》、《致马雅
可夫斯基》等更是甫一问世,就引起诗坛震动,好评如潮。在担任青海省副省长期间,他创办的青海湖
国际诗歌节早 已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歌狂欢活动。因此,无论是在当代诗歌的整体视野中,还是在
少数 民族文学的特定视野 中,吉狄马加都是绕不过去的标志性存在。不过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多关注吉
狄马加的彝族身份、诗学理念等问题 ,但在笔者看来,吉狄马加诗歌的生态维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维,
对他的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生态批评既可以推进吉狄马加研究,也可以扩展和深化当代生态文学研究。
吉狄马加曾说:“我在写作时,一直强调要写出我们民族生活中的人性光辉和美好的心灵世界。对
太阳、土地、河流、森林、原野、群 山等等这些养育了人类原生文化的母体的赞颂,从来就是我诗歌的主
题。因为,这些对我们 民族来说是赖以生存 的一切 ,它们就像血 肉一样成了我们生命 中不可分割的部
分。”¨ 的确,对于许多当代诗人而言,寄身于都市,遗忘和疏远大 自然,几乎成了他们无意识的选
择。但对于吉狄马加而言,个体生命是和大 自然声息相通的,诗歌也是和大 自然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
也是他的诗学伦理和生态伦理的美丽谐振。吉狄马加总是 自视为 自然之子:“我把我的诗写在天空和
大地之间,/那是因为,只能在这辽阔的天宇,/我才能书写这样的诗句。/其实,在这个奇迹诞生之前,
时间的影子 /也曾千百次地穿越我们。/我们是 自然之子,是雪豹的兄弟,/是羚羊的化身,是尊贵的
收稿 日期:2017—02—18
作者简介 :汪树东,男,1974生,江西上饶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冠冕 ,/是那天幕上一颗永恒 的祖母绿 。/也许那是另一个我 ,像一个酋长 ,/青铜的额头上缀满着星星
的宝石。/我想写,当我重返大地的子宫,/我看见我的诗,如同黄金和白银的饰带,/虽然没有声音,却
泪珠闪烁 。”l2】( 对于吉狄马加而言,人是 自然之子,和雪豹、羚羊等动物是完全平等的,人也只有融合
于大 自然 中才会有幸福 的可能。这些诗句无疑整体上勾勒出了吉狄马加的生态旨趣 。
吉狄马加诗歌的生态意识首先表现于他诗歌中虔诚、浓郁的大地情结。美国生态思想者利奥波德
曾倡导土地伦理,“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 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
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J(㈣不过,对于
绝大多数现代人而言,土地总是被征服被利用的对象,人总是高高在上的征服者和利用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