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
—关于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
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依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副院长
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袁成达教授
2011年6月25日——7月9日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女娲)的渔猎时期,大发展于黄帝(炎帝)和尧舜的农耕时期,集大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此后,经不断发扬光大,扬弃传承而至于现代。
晋源区密聚中华民族从远古伏羲到近古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其集聚性和系统性为国内、为山西所鲜见。特别是以“唐城”和“晋阳城”为突出代表的太原市(晋源区)建城史,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根据,其权威性为国内之最,是晋源区古文化最大亮点。在晋源区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华夏文化园区”,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提高太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中的地位,对于丰富晋源区古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晋源区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
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现实可行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依据一:尧“初都太原”,筑城名“唐”,是太原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唐城、夏墟和后来的晋阳古城,其兴建和湮灭、重建的历史是太原所特有的水与火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尧“初都太原”的“唐城”史实,突出展示从尧到宋朝这一段建城—城毁—再建城的历史,就抓住了中华民族之魂传承的载体,从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
1、 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浑宏雄伟的文化景观的标志。它揭示着、展现着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个个重要的节点,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系。
武汉市因在市郊发掘出盘龙城遗址,建城史推到3000年前。而盘龙城实体的存在,学界研究华夏民族从中原走向长江中下游流域,走向岭南,就有了一个商朝时期的枢纽。华夏文化向南传承的脉络就更加清晰了。而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有6000年建城史的西安,因此被确定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太原唐城和尧初都太原的口碑传说文献记载,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早在距今约4500年的唐尧时期,太原已经有了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生产相对先进,文化相当发达,生活相当安定的原始氏族群落。尧南下河东后留下的族群和太原原有的族群在这个保护着自己的唐城里,繁衍、生息、劳动,发展了经济,创造了文化。唐城成为黄河中游地区华夏民族文化最先进的区域之一。在考古发现中,因为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尚无当时的遗物或文字可资鉴证,现在留下的只是传说。这也是史载。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传说就是最初的历史。在大禹治水之前,泛滥的洪水冲刷,也成汪洋的洪水浸泡。等到大禹来太原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唐城已荡然无存。之后,唐城存在的众多史实也就湮没消失于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中,只留下了“尧初都太原,筑唐城”的传说,在执着地向世世代代的后人们显示着4500年前后太原曾是“尧都”的信息。然而,尧的传人没有在大灾难中屈服,他们在禹离开后顽强坚守。《帝王世纪》载,“禹自安邑都太原。至傑,徙都安邑。”指大禹在舜传位后,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太原。至传说中的夏王朝第16代君主夏傑又将都城从太原迁回安邑。这就说明,大禹治水离开太原后,当地氏族部落又重建了唐城。出生于东汉的著名魏晋史学家皇甫谧的这笔记载,虽现在尚无考古学文化支撑,但是至少说明在东汉时就有禹以太原为都的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这些文献记载或口碑传说至少表明一个史实:太原曾是禹的都城,曾是夏的都城。现在学界比较趋同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但并不能否定太原曾为都城的历史文献记载。《尚书.禹贡》反映了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先民们,对人类活动区域及其地理划分的认识。其成文之年虽有待考据加以确证,但《禹贡》保存下来的远古地理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学界认为,这篇57个短句、1193个字的文章,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禹贡》中,在写冀州时,有“既修太原”四个字,记载了大禹治水在疏通晋南黄河中游河道后,即沿汾水北上太原治水的史实。“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是大禹在太原治水的传说,和《禹贡》之“既修太原”相佐证,就明白无误地说明太原当时已成“汪洋大海”,泛滥多年的洪水是唐城荡然无存的元凶。《禹贡》用一个“修“字,而且是篇中惟一使用“修”字之处,说明禹在解除河东一带京都洪水之困后,急治汾水的目标之一是要“修”太原。对唐城湮灭荡然无存而无处可修的现实,作者使用“修”字则是要传达禹心中那挥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