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 年3 月 总第24 期 (能源与资源战略系列报告 ERS201404)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宋枫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 1 人大国发院简介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简称国发院)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 独立的校级研究机构。国发院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 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新型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 公共交流平台为载体,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对中国面临的各类重大社 会经济政治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以达到“服务政府决策、引领社会思 潮、营造跨学科研究氛围”的目标。 国发院通过学术委员会和院务会分别对重大学术和行政事务进 行决策。目前由陈雨露校长担任院长,刘元春教授担任执行院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 (紧邻新 图书馆) 电话:010 网站:http://NADS. Email: nads_ruc@126.com ,nads@ 2 目录 摘要 4 1 引言 5 2 典型性事实:我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与区域性差异 8 3 理论框架 11 4 研究方法 13 4.1 实证模型设定 13 4.2 数据来源说明 14 4.3 估计方法 16 5 实证结果 16 5.1 回归结果 16 5.2 各地区能源效率指标 18 6 结论和政策性含义 22 参考文献 25 3 摘要 本报告对下一步能源领域改革所依据的地方能源效率提供科学 计算方法,并建议改革的具体方向。 本次研究利用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995-2011年的经济、社 会与能源统计数据,使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地区间能 源效率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 能源需求弹性大约为-0.53 ,虽然缺乏弹性,但统计上的显著性表明其 对价格信号较为敏感。而收入和人口的增加都是能源需求上升的强劲 推动力,弹性分别为0.31和0.49 。第二,提升能源效率的因素包括资 本更新速度、市场化程度、FDI 。而经济开放程度和城市化进程对能 源效率的提升的影响为负。第三,我国能源效率在1995-2011年间整体 上呈现上升状态,但各地区之间步调并不一致。第四,在控制了能源 价格、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我们将各省的能源效率指标剥离出来, 用能源效率评分来表示,和常用的能源强度比较,二者对绝大多数省 市的能源效率排名有较大出入。 报告认为,在新一轮能源领域改革中,放松管制、改革能源价格 定价体系会为对引导我国能源合理消费起到重要作用,市场化导向的 改革会有力地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报告也表明,运用报告提出的能 源评分指标更能准确衡量能源效率,可以帮助中央政府更加科学地评 估各省节能潜力,为向地方政府有效分配节能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4 1 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 著提升,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为经济发展也付出了 巨大代价。2012 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消费总量为 36.2 亿吨标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2%. (BP ,2013) 而我国仍 然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具有刚性,因而能源消费增加的势头 不可能立即扭转。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3》 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和石油进口国。到 2035 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50% ;人均能源需求增长40% , 达到与欧洲相同水平。 为了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控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 加,中国政府将改善能源效率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在 20 世纪8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