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一方的徽商 王世华[编].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上 编 第 2 页 第 3 页 第一章  走 出丛 山 一 、徽 处 万 山 中 ,绝 无 农 桑 利 翻开地 图,我们可 以看到 ,徽州府所辖六县地处皖南崇 山峻岭之中,当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 。这里重峦叠嶂、烟 云缭绕、溪水清澈、林木葱笼。若要修行,倒是个绝妙之地 , 但要生存 ,可就 困难重重 。这里没有成片 的耕地 ,人们 只能 在 山坳之处 ,艰难地垦辟零星薄 田。这些薄 田层累而上 ,形 成梯 田,十余级梯 田还不盈一亩 ,所 以这里素有 “七 山半水 半分 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但就这可怜的 “半分田”也 不是旱涝保收之地 。由于 山高难 以蓄水 ,十 日不雨 ,土地便 旱得龟裂 ,人们只得仰天而 叹;可是等到一场骤雨过去 ,山 洪暴发,其粪壤之苗又被冲得荡然无存 。 耕地如此之少 ,且 因地理条件 的限制而难 以扩大 ,土壤 又是如此之劣 ,人们 的生存条件 已是够差 的了,但人 口却不 断增加,压力越来越大。 徽州原来 只生活着一些土著居 民,古称 山越人 。东汉初 期 ,中原人民不断迁入 。西晋永嘉年间 ( 年 ),由于 第 4 页 中原战乱频仍 ,人们纷纷避乱南迁 ,史称 “永嘉南渡 ”。在这 次大规模 的移 民浪潮 中,中原不少世族豪强率领家族乡党和 佃客、部 曲等迁入徽州 。 “寻得桃源好避秦”,由于这里山川 险阻、兵革难至 ,故在南朝 以后不断有人迁入 。唐朝安史之 乱后 ,饱受兵燹之灾的北方人 民又纷纷南迁 ,徽州 自然又迎 来 了一批新居 民。宋代靖康之变 ,宋室南渡 ,为免遭金人 的 蹂躏 ,北方再次掀起了移民浪潮 ,徽州又增添了不少人 口。由 此徽州地 区的人 口迅速膨胀 。据学者们研 究,南宋 时期徽州 人 口达 万以上 ,元代徽州人 口达 万 ,明清 时期人 口当 更有所增加。 地少人多 的矛盾给徽州地 区人们 的生活带来极大 的困 难 。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乎为继的程度 。据 明末学者顾 炎武说:在徽州 “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十之一 。小民多 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可知徽州一年所产 粮食 ,只能养活全境 人 口,百姓为粮食所逼出外谋生的 人竟有 ,情况 自然十 分严重 。清代徽人 也说:“余郡处万 山中,所 出粮不足一月,十九需外给,远 自江广数千里,近 自苏松常镇数百里而至。 就是说大量的粮食需从几百里 以 外的苏松常镇等府或从几千里 以外的湖广省运来,所 以江南 的米价,徽州独高,这又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单纯从粮食 的角度来看徽州 ,似乎是“山穷水尽 ”了,但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 时,徽州却又呈现 出 “柳暗花 明”的景象。这里虽然稻麦不登,但其他物产却非常丰富。 徽州处于万山丛中,盛产竹木 。南宋时人范成大早就指 出,休宁山中最宜种杉,当地居 民很少耕作 田地,大多以种 杉为业 。杉树 易生长 ,可谓取之无穷 。他说的虽是休 宁的情 第 5 页 况,徽州其他各县也是如此。杉木用途极广,大至栋梁之材, 小至器用之物 ,都可 以此作原料 。徽杉 以婺源所产最坚硬 ,堪 称上 品。至于竹子 ,更是漫 山遍岭皆是。这无疑给徽人提供 了一大利源 。 徽州多崇山峻岭,气候湿润,利于茶树生长。早在唐代, 就有很 多徽人种茶 ,尤其是祁 门县 ,山山皆种 茶 ,“高 下无遗 土,千里之 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十分之七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