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经济学考察 王翔著.pdfVIP

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经济学考察 王翔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 中国手工业 的变化 中国的手工业生产 出现甚早,门类极多。长期 以来,手工业一直是 中国社会商品生产的主要形式,同时又构成了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在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历史发展中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占 总人口 以上 的农 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起早贪黑,不 仅生产了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了自己所需要的手工业品,“凡 田间所 需 ,多 以农 隙 自行修造 。外如石工、缝工、木 工、泥工、竹工、铁 工,非习之不熟者,亦皆以力穑之家,兼营其业 ”。 他们在满足了自己 家庭的生活需要之后,也把一些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从而成为中国 传统手工业生产的主力。另一方面,在一些城镇居 民中,也出现了独立 的专业手工业生产者,他们与市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受到行 会制度的维系和束缚。 鸦片战争以来迄于 世纪 年代,手工业生产仍然是中国社会 商品生产的主干。它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经济命脉,而且是中小城 市经济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大城市以及对外贸易中也 占据着极其 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最为敏感的生产部门, 随时会在 内外各种力量的作用下升降浮沉,分解转化,呈现出一部斑驳 多彩、纷繁杂乱 的历史画面。 一、中外贸易格局 的转换 外国资本主义对 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影响,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 已 ①程大璋等:《桂平县志》卷 “纪政食货”中,粤东编译公司 年铅印本 。 第 2 页 经开始了,而且也已经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震荡。英国棉布 的对华输 出,开始于 世纪 年代之初 ,而英国棉纱对华输出的试 探 ,甚至还要更早一些。 年,港脚商人就 曾经试销棉纱 担于广 州 。 但是,有大约半个世纪之久,这种贸易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 态 ,直到 年,英国曼彻斯特出产的棉布才第一次在广州能以获得 盈利 的价格卖 出。 五年 以后,“洋纱 ”的贸易据说 已经成为“对 中国贸 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 当时的广州附近,已经有些织户“用洋纱上机织布”,为此 曾发生过 严重 的骚动 ”。当地 的手工纺纱业者们“大声疾呼地 申述说,洋纱剥 夺了他们家中原来从事于纺纱的妇女、儿童的生计。大家决定不用洋 纱上机织布,并声称决定要烧毁运入那些乡村 的洋纱 ”。有一些“贫苦 人 民”,甚至“在乡镇遍贴标语,提 出警告,凡在广州购纱入乡者,一经拿 获,立 即处死 。”据报道,洋纱的生意因此而“陷于停顿 ”。 中国的棉纺织小生产者对洋纱进 口的态度比较激烈,对棉花的进 口则似乎能够容忍。早于英 国出产 的棉纱、棉布进入 中国之前,英 国商 人即已经开始试销印度棉花于中国,到 世纪 年代时,印度棉花每 年在中国的销量 已经常常在 万担以上,却一直都相安无事。 有些 布商开始投资织布手工工场,利用进 口棉花,雇佣场外手工劳动者从事 纺纱,场 内则雇佣工人专业织布 ,产 出的棉布供应 出 口。据说 年代 初期,出现在广州一地 的这种织布手工工场,即多达 余家 ,平均每 转引自汪敬 虞:《从棉纺织品的贸易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第 期 ,页 转引自汪敬虞:《从棉纺织品的贸易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