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祭祀礼制改革在客家地区的宗族实践《大埔县蓝氏族谱》的解读.docxVIP

嘉靖祭祀礼制改革在客家地区的宗族实践《大埔县蓝氏族谱》的解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嘉靖祭祀礼制改革在客家地区的宗族实践:《大埔县蓝氏族 谱》的解读 摘 要:以往关于族谱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运用,论者的兴趣点多在族谱屮家规 家训、迁徙源流等诸内容,而对族谱屮人物谱传屮的材料较少运用。 本文运用族谱资料结合地方文献等材料,对大埔蓝氏宗族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和 内容做一粗浅探讨,认为修建小宗祠、设立始祖、构建大宗祠、创立蒸尝祭祀制 度是明嘉靖以来地方族群建立宗族制度的模式与内容。 关键词:嘉靖礼制 宗族实践 蓝氏族谱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 (2012) 05-0114-03 关于明清客家宗族社会的形成,以往的研究将其置于明清以來汉人宗族 社会形成的历史脉络屮进行考察,并注意到通过科举入仕、经营扩充宗族财产、 构建宗族社会元素如修谱、建祠等手段为地方宗族提升族望地位的途径与方法。 同时以往关于族谱在客家文化研究屮的运用,论者的兴趣点多在族谱屮家规家训、 迁徙源流等诸内容,而对族谱屮人物谱传屮的材料较少运用。 本文运用《大埔县蓝氏族谱》结合地方文献等材料,对大埔蓝氏宗族的 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和内容做一粗浅探讨,认为修建小宗祠、设立始祖、构建大宗 祠、创立蒸尝祭祀制度是明嘉靖以來地方族群建立宗族制度的模式与内容。 一、蓝姓宗族历史源流与族属身份 大埔县蓝氏主要聚居在今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的龙岗村等地,现有人口 5434人,为当地一大姓。龙岗村旧属大埔县同仁甲Z湖寮村,按地方文献载「同 仁甲在县城南部,居全邑Z中心,东界严上、白寨、百侯三甲,西界三河、大麻 二甲,北界维新甲,南界源高甲;……,梅潭河自东向经百侯入境横贯甲中西北 向入三河甲注入大河,甲屮诸水东北为莒溪,自严上甲发源,经莒村长教至湖寮之 杨梅[□入梅潭河,南为双坑水,一自山丰发源,一自松坑发源,至大塘肚合流至湖寮 ZIBffl入梅潭河?此外另有西南一水发源于石门及圣靠石,经高道庵、坪坑子合黄 沙坑之水,至黄坑渡头入韩江。全甲最大之乡村为湖寮,众小乡环列周围/ 可 见龙岗村位于大埔县的中心位置,为“全邑之中心”,并且境内有诸多的河流将 全村与周边区域相联系,是一交通便利,水路发达的乡村。 大埔蓝姓将大兴公列为其开基祖。据《古万川汝南蓝氏族谱》记:“(大 兴公)南宋末避乱携妇子来自闽汀州宁化之石壁乡,抵昔潮州之海阳地方,即今 大埔县莒村社,结庐而居,僻土而耕,是为大埔县肇基之祖。”大兴公传下蓝畴、 蓝统制、蓝勉斋三子,其中蓝畴、蓝统制分别移居漳州、漳浦发展,只有勉斋留 在本地繁衍,勉斋传下恭公、宽公二人,其中宽公迁往饶平,此后直至六世都是 单传。到第七世分成大小两宗,大宗贵山公、小宗秀山公,其中贵山生四子,秀 山生三子,从此蓝姓在大埔得到发展壮大。 在蓝姓的源流谱系中,从一世祖到六世祖的历史源流则含糊不清,表现 为记载都十分简单,族谱都没有他们的生卒时代的记载,最明显的就是开基祖人 兴公的生卒年份和身份不详。不过如果再往上追溯,则发现大埔蓝姓和福建上杭、 武平、长汀蓝姓的源流是一致的,四地都将吉甫公尊为蓝姓入闽始祖。吉甫公传 到第七代吋生七子,长子念一郎居长汀水口,次子念二郎、五子念五郎迁武平大 禾,三子念三郎迁武平上堡,四子念四郎迁上杭平安里,六子念六郎迁武平林坊, 七子念七郎迁上杭庐丰里。其中念六郎曾经携带第三妻马氏和三个儿子到过大埔, 但是后来三子又返冋上杭,不过夫妇俩死后都葬在犬埔。因此可以说在整个粤东、 闽西的蓝姓在族属、身份上都是一致的。而据福建学者杨彦杰对上杭蓝姓的研究, 上杭蓝姓在明代以前都属于畲族,只是到了明代以后,由于国家的赋役征收、铺 递、驿站、墟市的设立,上杭蓝姓所居地逐渐纳入国家的控制之下,而逐渐走上 了汉化的道路。 现在大埔蓝姓在论及自己的族属时十分强调自己的汉族血统,十修《大 埔县蓝氏族谱》主修在总序中特别对这一点做了宣言式的陈述,强调蓝姓的汉民 族成分:“天下蓝氏,凡奉汝南为郡望的,皆昌奇公子孙,都是堂堂正正的大汉 民族”。然而,透过十修《大埔县蓝氏族谱》可以发现,大埔蓝氏的源流与福建 宁化、上杭、武平的源流是一致的,而上杭、武平的一-些蓝姓在20世纪80年代 恢复畲族民族成分 吋,也曾致信大埔蓝姓,当吋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取得大埔 蓝姓的认同,故此现在上杭、武平的蓝姓为畲族成分,大埔蓝姓却认同汉族。不 过,据访谈大埔蓝姓族众对于民族成分,年老一代认同汉族,年轻--代却倾向于 认同畲族。 二、蓝氏宗族小宗祠的纷创 蓝姓在大埔的繁衍发展,始于南宋末。“兴公者避乱来自闽汀宁化之石 壁乡,抵今大埔之莒村社止焉。历元而明,凡四世,移居湖寮古城里。”蓝姓从 大兴公开始,一直是单传,繁衍到第七代时,分成大小两宗:大宗贵山公、小宗 秀山公,其中贵山公生四子,秀山公生三子,此后蓝姓分成犬宗一、二、三、四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