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宗教传统-陈咏明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2 页 商代之“帝 ”的多元性 夏、商、周三代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根源。 尽管儒家思想是前代礼崩乐坏、社会体制和文化 传统全面崩溃坍塌之后的新变革和新产物,但毕 竟与三代传统存在着历史的不解之缘,其中既有 继承也有扬弃。因此,从宗教学的视角考察儒学 之性质及其宗教观 ,必要 以三代宗教传统为缘 起 。 儒家学说与三代传统 儒家与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学派相 比较,最显 示 出其特色 的地方在于认真地保存前代文化遗 产,整理并 占有前代文化资源 。孔子 自称信而好 古,述而不作。虽然儒家并非全盘接受古代的东 西,事实上也建立起一套有别于古代的新的价值 系统和理论体系。不过 比较而言,儒家毕竟最认 真地对待传统文化,并以 《诗》、《书》、《礼》、《乐》、 第 3 页 《易》等古代文献和文化素材作为 自己的文本基础。儒家学说不 是宗教,然而不能不承认它是从前代宗教传统中脱胎而来的。 它的理论,吸收了许多宗教传统中的营养成分。从宗教的视界 考察儒学,则必须 以三代宗教为基础,由此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儒 家与宗教的关系,对宗教的态度,以及经过与宗教之异 同的比较 而揭示的其 自身之深层结构。 因此,认真剖析儒家 以前、主要是有文献可考 的商周 的宗教 统,乃是从宗教角度揭示儒学本质的必要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夏、殷、周 皆有“礼 ”。所谓“礼 ”,可 以说是古代社会 的制度 和文化之传统,其 中也包括宗教传统 。而且 ,宗教信仰是古代人 类传统中最重要的内容,最能集中反映各个 氏族和部落之间的 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的差别 。在上古,在 氏族和部落 内部起到 集合人群之重要作用的是宗教祭祀活动,所以 《说文》把“礼”释 为“祭神 以致福 ”。然而礼并不仅 限于宗教 ,还广泛地包括古代 不同人群之个体外部的一切行动、思想和感觉的方式。它们逐 渐被集体化、固定化、条理化 ,成为规定社会行为 的不 同法则、规 范和仪式,统称作“礼 ”。归根到底 ,中国古代称作礼 的这些不 同 的法则、规范和仪式,就是不 同传统的反映。 夏、殷、周三代 的礼有所承传又有所不 同。孔子说:“殷 因于 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 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 为政》)他 回顾三代的历史,认为殷 礼是 以夏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因革 的;周礼是 以殷礼为基础而 有所损益 因革 的。所谓“礼 ”的内容,既有广义文化传统 的,也有 狭义礼教 的。我们从广义上理解孔子所说 的“礼 ”,应该说是三 代的传统。从夏至周三代的传统发生过继承与改革的变化,即 所谓“损益 因革 ”。最后所成 的周礼、即周代 的传 统是儒学形成 的直接渊源 。 从狭义的礼教而言礼,则其意义既非传统,也不仅 限于“祭 第 4 页 神致福”。由于宗教信仰和鬼神观念是古代社会之传统的主干, 因此谈到三代传统时,宗教观念是其主要表征。如 《礼记 表记》 说:“夏道尊命 ,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 ,率 民以事神 。 ……周人尊礼 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这大体是说夏道亲而不 尊 ,重视政治上 的“忠 ”和 四时教令 ,而不很重视宗庙祭祀 ,是近 人而远鬼神;殷代尊而不亲,崇 尚鬼神虚无之事,重视宗庙祭祀 而不重视政治礼教;周人也是亲而不尊,建立起尊卑贵贱之秩 序 ,重礼教文饰而轻鬼神 。按 《表记 》,则夏人与周人之传统相 近 ,两者不但都是“事鬼敬神而远之 ”,而且 皆亦“近人而忠焉 ”。 可知从夏至周,三代传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似乎是一个否 定之否定的过程 。夏代重人事和政治而轻鬼神;商代专重鬼神; 周代又向夏代复归,同样重人事和政治而轻鬼神,但是建立起社 会等级秩序,把这种等级秩序作为政治的依据。《表记》对于殷 人和周人之传统的描述,确实抓住了一些符合事实的特征,如商 代宗教祭祀的繁滥,周代宗法制 的建立和宗教的仪式化倾 向,都 是现在可以证实的事实。另外,按其所述,夏与周的传统较接 近,而与殷代 的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