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欣赏唐人草书.docVIP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欣赏唐人草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欣赏唐人草书》教案 河南平顶山市第四十三中学 曹凯旋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中国书法和草书的的发展史。?? 2.了解几种书法字体它们的特点?。 3.感受唐人草书艺术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唐人草书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正确认识几种草书书法字体,掌握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说,唐朝是诗的唐朝。我想说,唐朝也是书法的唐朝。唐朝楷书一流,草书也是书法史上的最高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欣赏唐人草书”这一课。 中国汉字字体的发展简略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简介草书发展概况: 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 其中,草篆、草隶为萌芽期,章草为形成期,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为成熟期。 1、天然率真的草篆 战国时期,文字的使用从贵族扩大到士人和平民。当时任务繁重的下层书吏和民间抄书者,往往会急书以速成,草篆便应运而生。这一事实,我们可以从秦代陶盖文“苏解为”中得到印证。这是一帧天然率真、古趣盎然的陶盖文,上刻“苏解为”三字。 2、古朴稚拙的草隶 草隶,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流行于秦汉间。其特点是存隶意,少顿挫,多圆转连属,但笔法与结体尚无一定规范可循。如1993年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竹简《神乌傅》。《神乌傅》篇名三字,用工整隶书写就。正文均为草隶,用笔、结字和章法不拘一格,精巧灵动,随意挥写,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稚拙美。 3、斑驳烂漫的章草 章草是草隶高度规范化的产物,出现在西汉末期。传说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zhé),字字独立而不相连带,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 东汉末期,章草开始向今草转变,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咸宁初年(275年),距今1700余年,有“墨皇”之称。《平复帖》现存9行84字,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因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而得名。《平复帖》为陆机用秃笔燥墨书于麻纸之上,书风古厚,笔意婉转,斑驳烂漫。细观此帖,字间虽不连属,但那笔势倚侧的章草笔意中已荡溢着今草的气息。 4、妍美流便的今草 草书由章草变为今草,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演变。今草传为东汉末年的张芝所创,世称其为“草圣”。今草到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笔下,变汉魏的朴质书风为妍美流便,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标准。王羲之的草书疏放妍妙,王献之的草书神骏超逸,他们共同构成了草书创变的“二王体系”——羲献父子并称二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集大成者,有“书圣”之称。东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而王羲之又是这一时期最具创造性的书家。他从形式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一般不作多字连绵,仅以二、三字一笔出之;并借用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擫、敛蓄的今草。王羲之的草书点画结构匀称,笔姿矫健雄逸,字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便,风神蕴藉,不藏不露,中规适矩,呈现出一派成熟的理性魅力和风采。王羲之草书代表作是《十七帖》,其中第十五通尺牍《远宦帖》为王羲之晚年作品。此时他对今草的实践已极为娴熟,但该帖的某些用笔、线形及结字仍可寻见章草的意味。作为一位创新型书家,王羲之对旧体并非简单的扬弃,而是从章草中再发掘出新鲜的因素,使今草不断丰富和完善。 东晋另一位草书大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耽精草法,曾劝说父亲“改体”,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别树一帜。他在得法于王羲之的基础上,兼学张芝,改体创制,由“内擫”(?yè,)而转为“外拓”,由敛蓄而化为奔逸,突破王羲之的连绵模式,发展为多字贯通的“一笔书”,将今草又向前推进一步,后世遂有“破体”之称。其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一笔书”的代表作,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 5、奔放写意的狂草(详见下一节) 唐代草书 代表人物:孙过庭 张旭 怀素 1、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用笔: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看《书谱》的用笔,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笔法虽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

文档评论(0)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