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树》
——石桥一中 程盈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写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繁花似锦,春天绿草如茵,春天飘柳万绦绿如海,春风又绿江南岸。可是,大家知道吗?窗外本应蔚然成荫的大地,绿色却在逐渐消失。它消失在人类高速文明的车轮之下。这不,连街头的那树也未能幸免。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王鼎钧的《那树》吧!
?析题目
(看题目,说疑问)
那是一颗怎样的树?
那树的结果如何?原因?
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
谈感知——那是一颗怎样的树?
大声朗读1-5段,看看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找出能体现那树特点、品质的词句来说说)
“这是一棵____的大树,因为第__段中说______”
究原因——那树的结果如何?原因?
1.为什么会被人砍掉?(直接原因)
(齐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
齐读:“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2.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幸免于难?说说你的依据。
3.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速度之快?
(齐读:“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属于孩子。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4.默读9-11段,划出描写那树被砍伐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齐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学生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简洁、生动、老练
明主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
⑴同学们,你们觉得王鼎钧写那树,到底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明确主题: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⑵那树,那一棵茂盛的,一直绿着的树永远的消失了,消失了……消失的仅仅只有“那树”吗?
诚信、同情心、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传统文化……
老城墙、老房子、老村庄、老年人……
过年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
(明确: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四、结束语?
“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砍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把根留住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