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于全部采用有线布局,在现场维护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很多老系统因为现场维 修维护和技术服务跟不上等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矿井无法继续正常使用。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涉及微电机系统、计算机、通 讯、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多科学的综合性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无处不 在的,具有通讯和计算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密集布设在无人值守的监控区域内而 构成的能够根据环境自主完成制定任务的智能自治测控网络系统。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众多,布设时只能采取随机投放的方式,传感器节点 的位置不能预先确定。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形式多样的传感器探测到我们感兴趣的 物质现象。 在通信方式上,无线电、红外、声,光通讯等多种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传感器节 点间通信提供了多种选择,尤其是以IEEE 802.15.4标准和UWB技术为代表的短距离 无线电通讯标准的的发展,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任意时刻,节点通过无线信道连接,采用多跳(Multi-hop)、对等 (peer-to-peer)通信方式来自组织网络拓扑结构。传感器节点间具有很强的协同能 力,通过局部的数据采集、预处理以及节点间的数据交互来完成全局任务。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的无线网络(如WLAN和蜂窝移动电话网络)有着不同的设 计目标[2]。前者以数据为中心,后者以传输数据为目的。中间节点上需要完成与具体 应用相关的数据处理、融合和缓存。在密集的传感器网络中,相邻节点间的距离非常 短,通过多跳通信模式节省功耗,这些独特的要求和制约因素为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提 出了新的技术问题。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国防项目 上。1978年DARPA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成立了分布式传感器网路工作组正式开始了对 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微型化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强等特点,已 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军事部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实际意义上 的研究工作开展于2001年,在中科院等10余研究所和高校的努力下,初步建立了传 感器网络系统的研究平台。2004年起有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相关理论研究, 节点和网络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开发,以及应用系统设计的工作中来。 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研究的难点有通信、组网、管理、分布式信息处理等多个 方面[3-9]。通过近十年的研究,在通讯协议和网络支撑技术及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很 大的进展。在传感器网络通讯协议、路由协议、MAC协议和拓扑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很 多算法。由IEEE制定的802.15.4标准定义了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形成、物理层、MAC 子层协议以及鲁棒性、能量消耗、安全服务设计。 在传感器网络支撑技术方面: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技术、安全技术、协同技术、 数据管理、数据融合设计了很多算法和模型[10-15]。 最后在应用技术方面,硬件平台开发原型都是美国国家支持项目的附属产品, 如由美国DARPA/MTO MEMS支持研究提出的Smart dust节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 制的Mica系列节点, 以及由美国国防部DARPA支持的NEST项目开发的Telos节点等。 国内出现的传感器节点很多也是模仿上述节点开发的,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研制的GAINZ节点。软件方面有了面向传感器网络的新型操作系统TinyOS和支持面向 传感器网络研究应用开发的nesC语言。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MEMS 支持下的微传感器技术和节点间的无线通信能力为传感器网络赋予了广阔 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军事、环境、健康、家庭和其他商业领域。当然,在空间探 索和灾难拯救等特殊的领域,传感器网络也有其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1) 军事应用 因为传感器网络是由密集、低成本、随机分布的节点组成的,自组织性和容错能 力使其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在攻击中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使得传感器网络 6 非常适合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 2) 环境科学 传感器网络为野外随机性的研究数据获取提供了方便,比如,跟踪候鸟和昆虫 的迁移,监测海洋、大气和土壤的成分等。ALERT 系统中就有数种传感器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