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 好课件模板.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怀疑与学问有怎样的关系? 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所以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作者是怎样证明“怀疑”的价值的? 作者先从消极方面举例论证“怀疑”可以辨伪去妄;又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可以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 ,都是因怀疑而产生的。) * 顾 颉 刚 议论文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 _____、 _____。 二.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和____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 道理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论点 论据 论证 正确 鲜明 有针对性 一、学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的思想 二、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三、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运用 学习目的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对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预习检查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譬如(pì) 张载(zhai) 程颐(yí) 顾颉刚(jié) B、懒惰(duò) 停滞(dài) 墨守(mò) 塾师(shú) C、盲从(máng) 折扣(zhé) 流俗(sú) 腐草为萤(yíng) D、虚妄(wàng) 大儒(rú) 国难(nán) 辨别(biàn) 二、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词语。 A、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 B、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 C、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 D、没有事实根据的。( ) 墨守 辨伪去妄 不攻自破 虚妄 C 默读课文 1、试着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找出文章中在内容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提示: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个别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思考题一 思考题二: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 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分论点: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在内容上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 “学则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明 返回 分两个部分: 一(第1、2段)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二(3—6段)阐明(论证)中心论点。 一层(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二层(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思考题三: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一、二段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名言本身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第三段: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3、本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⑴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⑵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⑶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第四、五段 思考讨论: 1 、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2、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3、“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4、引用名言有何好处? 1、(2)(3)(4)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三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2)(3)(4)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