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式菜名英译的历时性:基于译语话语 权分析
霍贤惠子南华 黄小荣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市外事侨务办公
室
摘要:
在中国文化“走岀去”战略下,中国饮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传播。在饮食文化对 外传播中,菜名英译作为一种主要传播手段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并呈现出历时 性特征。本文以译语话语权为视角分析中式菜名英译的历时性特征,旨在为饮食 文化传播及其英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式菜名翻译;历时性;译语话语权;
作者简介:霍贤惠子(1993-),女,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南华(1973-),男,湖北淆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英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对外传播中的译语话语权研究”(项目 编号:16BXW052)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
Translation Based on Discourse Power
Abstract:
Chinese food culture need to be spread on the basis of uGoing
Ab road st rategy. As one of the mai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spread of food cultu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has developed continually with a diachronic charact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achr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Cuis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course power,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cs for the spread of food culture a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Keywor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dinchronic; discourse power;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饮食文 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菜名 的英译在饮食文化对外传播屮是主要传播手段,以彰显国家的话语权,弘扬屮 国文化,因此菜名英译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以译语话语权为视角分析中式菜名 英译的历时性特征,旨在为饮食文化传播及其英译提供参考。
1.翻译的历时性 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历时语言学是指研究各项按时间先后顺序,连续要素间 一个代替一个,或类比,或交替,或粘合的语言现象。在翻译学中,翻译的历时 性研究占据一席之地,并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依据。翻译的历时性是 指翻译的可变性,这种可变性产牛于价值标准变更,而价值标准的变更又常常 是历史发展或历史变革的结果(刘芳,2008)。翻译是变化的。翻译的历时性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如翻译标准的变化、翻译冃的的变化以及翻译方法及 策略的变化。
1.1翻译标准的变化
翻译标准是指语际意义转换的规范性制约条件,包括文风时尚,社会约定成俗 机制,以及基本读者群的知识判断力与审美标准等(刘宓庆,2002:53)。翻译 的标准是动态发展的,经过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屮国汉唐时 期的“文”与“质”之争(实际是意译与直译之争)到玄奘的“既需求真,又 须喻俗”以及“五不翻”翻译标准,再到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可以说 是翻译界的“圣经式”标准。五四运动以后,鲁迅提出“宁信勿顺”的标准。解 放后,傅雷和钱钟书分别提出了 “神似”和“化境”的翻译标准。之后茅盾、林 语堂、刘重德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或是改进,提出新的翻译标准。国外的历史学 教授泰特勒(A. F. Tytlcr)在18世纪提出翻译三原则: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 的思想内容;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 然。可以看出,不同的时期翻译的标准也不同,尽管意义相似,表述的形式也有 差异性。以不同的翻译标准为导向,势必会产生不同的译文,由此必然导致翻译 的历时性。
1.2翻译目的的变化 目的概念可适用于三种方式,因此目的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解释:第一,在讨论 翻译的过程时,它指过程中的目标。第二,在讨论翻译的结果时,它指译木的功 能。第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