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板块《汉语家园》教学反思:关注传统文化,走进对联世界
第一板块《汉语家园》教学反思:关注传统文化,走进对联世界
每课一思
关注传统文化,走进对联世界
——第一板块《汉语家园》教学反思
201N年3月4日
晴
文
课文:
1-1对子歌
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1-3茶酒联趣
学生准备:
搜集中国名联和有趣的对联故事,第一板块《汉语家园》教学反思:
关注传统文化,走进对联世界。
查阅中国名茶名酒,简单了解茶文化、酒文化。
开展“联之趣”主题学习活动。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著作有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和明清以来的《训蒙骈句》、《笠翁对韵》。
本单元围绕“汉语言的独特形式——对联”这一主题展开。三篇短文分别以朗朗上口的对子歌、名人触景生情作对联及民间流传的对联趣事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它的语言魅力。
教学时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运用,让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放异彩。
结合本单元每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读一读,读中品味“联”之味
在朗读中感受对子整齐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凝练的内容美,深远的意境美。了解对联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文化、汉语文化。学生拍手读、合作读,读得津津有味,读得神采飞扬,读得眉开眼笑!
如《对子歌》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中出现的对联: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二.品一品,品中思忖“联”之韵
有意识引导学生以一颗虔诚的心走近传统文化,在“品联”的过程中体会对联之独特韵味。如《茶酒联趣》中出现的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短短数十字把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
教学时把以往积累的名联再次与大家分享,反复揣摩“联”之美。如以下三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书堂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在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对联,“读你千遍不厌倦”,边读边品,如品酒之味,如嗅茶之香。
三.对一对,对中体会“联”之趣
通过学习学生对对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级掀起对联热。常有人在黑板上写出上联,好像贴了皇榜似的,下课后学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对出一个合适的下联。
如“细雨无声润物”上联一出,学生纷纷绞尽脑汁来对,齐佳芮对出了这样的下联“和风有幸迎春”。
史文天搜集来一个上联“早点去,晚点去,早晚要去”,学生也纷纷应战,希望自己对出合适的下联。
同时设计一些“配对”游戏和“对联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联”之趣!
四.讲一讲,讲中感悟“联”之妙
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关注传统文化,走进对联世界”的主题学习活动,教学反思《第一板块《汉语家园》教学反思:
关注传统文化,走进对联世界》。学生搜集了很多历代皇帝、纪晓岚、唐伯虎、郑板桥等人吟诗作对的有趣故事,掌握了一些对对子的技巧、方法。在一个个有趣的对联故事里,学生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再次感受到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的魅力所在。
王翌霄分享对联故事一
从前,读书最兴作题对对子,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要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有一日,一位姓刁的先生出了一句歪联:
抓而痒,痒而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抓抓痒痒,痒痒抓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让童生对。童生们想了半日,也没有一个人对出下联来。先生骂了一句:
“你们这此废物,看哪个童生先对出来!”有一个童生听罢,心想:
就以先生二字来对。于是他站了起来,说:
“先生,我来对!”先生点了点头,童生开口对道: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听了,气得半死,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翌霄分享对联故事二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为招天下英雄,在他开的理发店前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铎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翼王石达开嫌此联气魄不大,难以引人注意,便提笔给他改为“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铎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新对联贴出后,店家生意兴隆,不仅剃头的多了,还引来不少英雄豪杰投奔。
闫特分享对联故事一
方苞(清代散文家)幼年时聪颖过人。七岁那年,有一次他途经田头,田里拔秧的农夫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