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历史形成和其传承保护探究.docxVIP

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历史形成和其传承保护探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历史形成和其传承 保护探究 摘要:皖江地区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悠久而有影响 力的历史,在其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其融汇多元的音乐艺 术风格。而在非遗的保护举措中,要遵循艺术规律,才能切 实解决其“失语”的境遇。正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价值方面的 引人注目,才促使人们去认识其内在的文化精髓与品格并探 寻在经济快速发展之时如何保护之,这一论题在经济日益腾 飞的当下而具有全国性的普遍意义,因为其他地域的相关乐 种的境遇也和皖江传统音乐一样。 关键词:音乐艺术;皖江音乐;非物资文化遗产;安徽 音乐史;安徽传统音乐;音乐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据考古发现,早在200多万年前,在今安徽繁昌境内就 有古人类活动,它是古人类长江文明的历史见证。皖江地区 在远古时期就有音乐文化的发生与繁衍,如:庐江出土的西 周铜铳、肥西出土的商代铜铃、青阳出土的编钟等就是历史 的见证。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呈自北向南的推进态势,但 地处南北交冲之地的古皖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侯 小国存在。但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开始,楚文化长期 统治皖江地区。而公元前506年开始的吴军向楚国发动战争,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称霸,公元前447年楚国灭蔡称霸, 安徽文化经历了楚文化东渐、吴越文化西进的文化冲击。由 此,皖江地区音乐文化经历楚、吴、越、中原文化的冲击从 而与本土文化发生融合,中国南北文化的聚合与传播成为这 一地区文化的历史表征。东晋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文 化逐渐成为了皖江地区的主流文化,它在明清时期达到顶 峰。而魏晋时期正是说唱音乐开始滥觞的重要时期,明清是 戏曲音乐开始成为主流音乐艺术的时期。马鞍山出土的三国 名将朱然墓中的一件漆案描绘的一幅豪门盛宴场景就是当 时说唱艺术的见证。明中叶,安徽青阳诞生的青阳腔是古代 戏曲的发轲之一种,它所引发的中国戏曲变革使中国戏曲由 萌发向现代戏曲的嫗变成为可能,徽剧及清末相继发展而 起,黄梅戏、皖南花鼓戏等就是其文化血脉的延续。 皖江经济区(或城市带)是国务院于2010年1月12日 批建的安徽沿江城市带产业专业示范区,这一建立于国家宏 观经济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全国唯一产业主题的区域发展 规划,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的 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新模式,具有不可估量 的经济作用。这一地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 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等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 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见下图)。它对推动安徽 经济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但也对保护和发展民间传统音乐 艺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这一地区的音乐艺术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丰富的蕴藏,在新的经济大潮中必将面临新的冲击 和抉择。 一、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及其特点 皖江地区的音乐艺术一直与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音乐艺 术步调一致,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特点,但也彰显出地域文化 中某些个性特点。就发展历程阶段而言,可分为远古音乐萌 芽、先秦钟鼓祭乐、中古歌舞伎乐、近古俗乐戏曲等时期。 远古时期的皖江地区音乐文明在考古发现中可见早期 石磬、禽等乐器,围绕于此而存在的乐舞、民歌亦有记载。 如依据皋陶发明禽而创作的乐舞《夏禽》曾是大禹时代的重 要乐舞之一。而民间祭祀乐舞中模仿鸟兽、征战、宗教的舞 蹈在《淮南子》等书的记载中有所反映。从全国范围内有关 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看,皖江地区的音乐发展较为晚、浅, 反映在乐器上是较为粗制的形制,反映在乐舞作品上则是以 小制的形式,内容也主要以民间生活为主。与中原黄河文明 中产生于九千年前的骨笛等乐器、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云门 大卷》等祭祀乐舞相比,皖江音乐成熟较晚。但皖江地区音 乐在吸纳其他地区上有着较为开放的视野,如《淮南子》中 记载的那样,远古时期的五部大型乐舞在此也被大量选用。 先秦时期,皖江身处楚、吴、越等诸侯国的辖制下,以 钟鼓祭祀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文化在此亦有记载。如出土的这 一时期的青铜乐器:合肥的商代铜铃、青阳的编钟等。围绕 于钟鼓之乐的乐舞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如出土 于合肥的战国玉雕舞人,身着长袍,袖窄而长,双臂舞动呈 前驱状,左手高高扬起而将袖甩起飘落于身后,右手曲肘将 长袖挽动飘卷于后侧。这一乐舞图显示了先秦时期皖江舞蹈 的技艺与风格,以婀娜多姿的身段和飘逸潇洒的风格使其在 中国先秦的乐舞中留下绚丽乐章。民歌方面,居于楚都陵阳 九年之久的屈原完成了《九歌?招魂》篇,为安徽成为今天 的民歌之乡留下了历史的踪迹。 中古时期的歌舞艺术得到发展,皖江地区亦然。在中国 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是建安时期 庐江县的一首民歌;而久居马鞍山等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 在其作《赠汪伦》诗中提到踏歌”之声。说唱音乐中,百 戏中的“角抵”在望江县志中有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