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ppt

(2)、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便血不止,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 无华,脉象微细。 【病机】 便血过多,气随血脱  【治疗方法】先急用益气固脱法以治虚脱,待元气回复,      虚脱危象解除之后,再予温阳健脾,养血      止血之法。 【代表方剂】独参汤        黄土汤(《金匮要略》)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10g 灶中黄土50g 5.余邪未净证治 【临床表现】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     苔薄腻。 【病机】余邪蒙绕,胃气不舒,脾气未醒。 【治疗方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代表方剂】薛氏五叶芦根汤(《温热经纬》) 藿香6g 薄荷叶4g 鲜荷叶10g 枇杷叶8g 佩兰叶6g 芦根18g 冬瓜仁10g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则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检查:体温39.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总数4600/mm3, 中性70%,淋巴30%。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 1、病名:湿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湿热病邪; 病机为湿热郁遏气分,阻滞中焦,湿重于热。 3、治则治法:芳化宣中、淡渗利湿。 4、处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  藿香、佩兰、青蒿、杏仁、苡仁、川朴、通草、白豆蔻、法半夏、陈皮、炒枳壳、茯苓、大豆卷、滑石等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 *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湿温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一.概述 (一).定义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病的特点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较缓,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浅深层次的不同变化,但主要稽留于气分。病变过程中既可因湿热化燥而伤阴,也可因湿盛困阻而伤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时为多。 (二)历代医家对湿温的认识  1.《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宋代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湿湿当用“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3.清代,薛生白撰写了论述湿温病的专著《湿热病篇》. (三)湿温与现代疾病的关系                    1.伤寒 2.肠炎、痢疾 3.钩端螺旋体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湿热病邪 (二)、病理变化  湿温病理演变示意图: 关于“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中气:中焦脾胃阳气;阳明:阳明胃;太阴:太阴脾    指素体中阳比较旺盛的人,邪入中焦易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发为热重湿轻;素体中焦阳气较为虚弱的人,则侵入的病邪易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发为湿重热轻。若中阳之盛衰无明显偏颇,则大多发为湿热并重之证。 湿温的病理特点 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2.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病邪也可弥漫三焦 3.病理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传变,但病变主要在气分 4.初起以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 5.中期有邪在气分病理性质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 6.后期湿热消除,以胃气未醒,脾虚不运为主要病理改变,但湿热既可化燥伤阴,也可寒化伤阳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湿温的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夏秋 2.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留      恋气分阶段较长。 3.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显。 4.特殊表现:白 、便血 四、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辨湿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