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及对策
苗现存刘风霞谢丛喜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3月第3卷第6期
临床生化检验有诸多影响因素,溶血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反应时间和温度也可影响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测定。本文结合有关溶血对部分临床生化检验指标测定的影响、溶血原因及其对策等问题予以叙述。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溶血血清的制备:按《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抽取健康者血液5ml,其中3ml置洁净干燥试管内室温自然分离,30min后以12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其余2ml置低温冰箱(-20℃)冻结20min取出融化,以相同条件离心,分离溶血血清。
1.2方法采用迈瑞公司BA-90生化分析仪和国产试剂,操作方法和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规定进行。分别对ALT、AST、LDH、CK、ALP、K+、CHOL、TG、BUN、Cr、GLU、UA等12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对比观察。 2结果
在本文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测定对比观察过程中,溶血血清ALT、AST、LDH、CK、K+、CHOL测定结果明显高于不溶血血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lt;0.001),ALP活性则随溶血而降低。但BUN、Cr、TG、GLU、UA结果有轻微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gt;0.05)。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生化测定对比观察结果见表1。
表1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生化测定结果(略)
从表1可以看出,溶血标本对酶的活性影响极为明显,故对样本的要求比其它项目更高,在日常工作中溶血标本不能用于酶类测定。除酶以外的常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清K最易受溶血的影响。胆固醇次之,而对蛋白类、钠、氯、钙、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肌酐、尿酸的影响则不明显。
3溶血原因及对策
3.1溶血原因体外溶血可有物理因素(如机械性破坏、冰冻)、化学因素(如血样接触活性剂)和代谢性因素(如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血细胞脆性增加)引起。体内溶血则可有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生物因素(如疟疾)和药物毒性反应、配血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等因素。
3.2对策笔者认为:体外溶血可通过样品制备技术的标准化加以克服,在采血过程中切实按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执行,所以器具必须洁净干燥,血液标本采取后尽可能早的使血清自然分离出来,一般应于采血后室温放置30~60min内分离血清,标本离心前应自行凝集,不可用器物等剥离血块,标本离心控制在1000~1200转/min,离心5~10min。另一方面,从方法学上克服和减少溶血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对于溶血后Hb对光度比色的影响可通过设置样品空白等措施加以克服,以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编辑小南)
作者单位:471002河南省洛阳市中铁十五局中心医院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溶血血清的制备:按《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抽取健康者血液5ml,其中3ml置洁净干燥试管内室温自然分离,30min后以12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其余2ml置低温冰箱(-20℃)冻结20min取出融化,以相同条件离心,分离溶血血清。
1.2方法采用迈瑞公司BA-90生化分析仪和国产试剂,操作方法和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规定进行。分别对ALT、AST、LDH、CK、ALP、K+、CHOL、TG、BUN、Cr、GLU、UA等12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对比观察。
2结果
在本文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测定对比观察过程中,溶血血清ALT、AST、LDH、CK、K+、CHOL测定结果明显高于不溶血血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lt;0.001),ALP活性则随溶血而降低。但BUN、Cr、TG、GLU、UA结果有轻微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gt;0.05)。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生化测定对比观察结果见表1。
表1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生化测定结果(略)
从表1可以看出,溶血标本对酶的活性影响极为明显,故对样本的要求比其它项目更高,在日常工作中溶血标本不能用于酶类测定。除酶以外的常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清K最易受溶血的影响。胆固醇次之,而对蛋白类、钠、氯、钙、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肌酐、尿酸的影响则不明显。
3溶血原因及对策
3.1溶血原因体外溶血可有物理因素(如机械性破坏、冰冻)、化学因素(如血样接触活性剂)和代谢性因素(如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血细胞脆性增加)引起。体内溶血则可有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生物因素(如疟疾)和药物毒性反应、配血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等因素。
3.2对策笔者认为:体外溶血可通过样品制备技术的标准化加以克服,在采血过程中切实按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执行,所以器具必须洁净干燥,血液标本采取后尽可能早的使血清自然分离出来,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pptx VIP
- 超星学习通网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尔雅答案2025题目及答案.docx
- 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 2012版 (2).xls VIP
- 通信中级整理-终端与业务.pdf VIP
- 【初中数学】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docx VIP
- 快乐日记(三上日记范文).docx VIP
-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VIP
- 群众安全满意度培训课件.pptx VIP
- 石材厂15万吨年砂石料加工项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24年第一版.docx VIP
-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