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岗山库区郑家坪变形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中国大坝工程学会.doc

大岗山库区郑家坪变形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中国大坝工程学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收稿日期:2018 作者简介:徐敬武(1982-),男,黑龙江同江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E-mail:hehaidizhi@163.com 大岗山水库区郑家坪变形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徐敬武 1 邓忠文1 李思嘉1 (1.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 610072) 摘 要:郑家坪倾倒体位于大渡河断裂带夹持的三叠系白果湾组薄层状砂页岩中,水库蓄水后,斜坡前缘出现开裂、崩塌等变形破坏现象,通过对倾倒体进行勘察,查明了边坡倾倒变形分带情况,解释了变形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倾倒体;变形破坏现象;变形分带;形成机制;倾倒变形 1 引言 倾倒是指层状反坡向结构及部分陡倾角顺层边坡的表部岩层因蠕动变形而向临空方向一侧产生弯曲、折断,形成所谓点头哈腰的现象[1] 。尽管通常情况下,倾倒变形不至于引起坡体的快速变形滑动,但若不加控制的话, 仍然可能导致大范围的裂隙发育岩体产生拉裂隙、崩塌等不同形式的破坏甚至滑坡[ 2] 。 大岗山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中游,大坝为210 m高混凝土双曲拱坝,水库正常蓄水位1 130 m,总库容7.42 亿m3,装机2 600 MW。前期调查未发现郑家坪倾倒体,2014年水库区工程地质复核调查发现了位于水库右岸、距离坝址11.8 km~15.0 km的郑家坪倾倒体(见图1),坡体基本稳定;第二阶段蓄水后郑家坪倾倒体前缘被淹,2015年10月以来发现坡体前缘出现沉降、开裂、崩塌等变形破坏现象,省道淹没复建公路位于倾倒体前缘,高程约1 145 m,坡体变形对交通影响较大。 图1 郑家坪变形体位置示意图 2郑家坪变形体概况 大岗山水库位于高山峡谷区,河流总体流向由北向南,主库长32.7 km,支库总长10.0 km。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可将大岗山水库区划分为三段:坝址—田湾河河口(主库长8.5 km)、田湾河河口—沙坝(主库长12.0 km)、沙坝—库尾段(主库长12.2 km)。 郑家坪倾倒体位于水库中段右岸,省道淹没复建公路K8+030 m~K10+750 m之间,距离坝址约11.8 km~15.0 km。倾倒体前缘高程1 115 m~1 130 m,后缘高程1 350 m~1 440 m,顺河长3 200 m,横河宽250 m~500 m。 鉴于岩体倾倒强烈,蓄水前将郑家坪倾倒体作为水库滑坡影响待观区。 郑家坪变形体是水库蓄水后,倾倒体前缘复建公路附近出现的沉降、裂缝、局部崩塌等变形破坏,郑家坪变形体根据变形特征、变形程度和稳定性等可划分为Ⅰ、Ⅱ、Ⅲ区(图2)。 Ⅰ区位于倾倒体中部,长180 m,顺河宽180 m,高程1 260 m以下,体积约50 万m3。 Ⅱ区位于Ⅰ区上、下游侧,一般宽约60 m~150 m,局部宽度达258 m,顺河长约850 m,体积约150 万m3(上游区体积约70 万m3,下游区体积约80 万m3)。 Ⅲ区位于郑家沟下游,省道淹没复建公路K8+030 m~K8+800 m段,横河宽约120 m,顺河长约640 m,体积约120 万m3。 图2 郑家坪变形体分区示意图 3倾倒体分带特征 郑家坪倾倒体处于大渡河断裂带夹持的三叠系白果湾组(T3bg)薄层状砂页岩中,岩层走向与谷坡小角度相交,陡倾坡内。由于砂页岩岩质较软,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加之大渡河快速下切,形成高陡谷坡。因此,在重力作用下,岩体向临空面方向逐渐倾倒。离地面越近,高程越高,倾倒越强,随着变形的加剧,在倾倒较强烈的部位产生楔形裂缝,发生拉裂。 通过对1个勘探平洞、8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实测编录和变形破裂特征地质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并类比工程经验,将郑家坪岩体倾倒的强烈程度分为“碎裂松动带”、“强倾倒带”和“弱倾倒带”等三种类型(见图3)。 (1)碎裂松动带 岩层倾角0o~20o,局部缓倾坡外,岩体发生强烈的拉裂变形,形成陡倾坡外的张性破裂带。岩体内部张裂变形显著,松弛强烈,架空现象明显,大量充填块碎石及角砾、岩屑。这类破裂主要分布在坡体的浅表层,水平深度10 m~30 m。 图3 1-1剖面倾倒分带 (2)强倾倒带 岩层倾角20o~40o,岩体内部除沿片理面及软弱岩带发生强烈的剪切滑移、层内岩层发生张性破裂外,斜坡浅层部位沿倾向坡外的节理发生明显切层发展的张性剪切变形,水平深度15 m~80 m。 (3)弱倾倒带 陡倾层状岩体沿层面及软弱岩带发生倾倒剪切蠕变(见图5),层内岩层基本上不发生明显的宏观张裂变形,或形成微量变形的裂缝。岩层倾角40°~60°,岩块间架空不明显。这类变形属倾倒程度较弱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倾倒岩体的深部,水平深度30 m~100 m。 4 蓄水后变形破坏特征 蓄水前郑家坪倾倒体边坡地表未见变形迹象,倾倒体整体稳定。 2015年10月在水库水位从1 123 m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