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及桥梁概论_柔性路面设计说明书模板.ppt

道路及桥梁概论_柔性路面设计说明书模板.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式中:En-1——与老路接触层的抗压模量(MPa); h′——各补强层hi与En-1层相当的等效总厚度 计算补强层时, 四、补强厚度的计算 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 单层补强时,按双层弹性体系计算;补强n-1层时,按n层弹性体系计算; 以路表弯沉值为强度控制指标;对二级及以上公路,要验算补强层层底拉应力和剪应力指标;设计层厚度、应力验算与新建道路设计的计算机专用设计程序相同。 习题 某四车道一级公路,在使用期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路面设计年限标准取15年,车道系数取0.45,竣工后第一年的交通组成如表1,路面采用三层式沥青面层,依次为细粒式、中粒式及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基层采用水泥碎石及石灰土半刚性材料,求路面设计弯沉值、各层材料的容许层底拉应力。 附:各层材料的劈裂强度取值如下:细粒式为1.4MPa,中粒式为1.0MPa,粗粒式为0.8MPa,水泥碎石为0.5MPa,石灰土为0.225MPa, 表1 预测交通组成表 车型 前轴重 (kN) 后轴重 (kN) 后轴数 后轴轮组数 后轴距 交通量 (次/日) 三菱T653B 29.3 48.0 1 双轮组 — 300 黄河JN163 58.6 114.0 1 双轮组 — 400 江淮HF150 45.1 101.5 1 双轮组 — 400 解放SP9200 31.3 78.0 3 双轮组 3m 300 湘江HQP40 23.1 73.2 2 双轮组 3m 400 东风EQ155 26.5 56.7 2 双轮组 3m 400 2019 ppt资料 * 欢迎批评指导!!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谢您的聆听! ! 第二篇 路基路面工程 第八章 柔性路面设计 第一节 行车荷载的分析 一、标准轴载和水平荷载 双圆荷载图式的单轮当量圆直径 式中:P——车轮垂直荷载(kN); p——轮胎气压(MPa)。 标准轴载 BZZ-100 BZZ-60 标准轴载P(kN) 100 60 轮胎接地压强p(MPa) 0.7 0.5 单轮当量圆直径d(cm) 21.3 19.5 两轮中心距(cm) 1.5d 1.5d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单位面积上的水平力q 式中: p——垂直均布压力(MPa); f——路面摩擦系数。 二、轴载换算 式中: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n1——被换算车辆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P——标准轴载(kN); P1——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C1——轴数系数;轴间距大于3m,轴数系数取轴的个数m;小于3m时, C2——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0,四轮组为0.38。 轴载大于25kN的 各级轴载作用次数 (1)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面层底部拉应力为指标验算 式中:C1’——轴数系数;轴间距小于3m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 C2’——轮组系数,单轮组为1.85,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09。 (2)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 轴载大于50kN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 三、累计当量轴次 式中:N1——路面竣工后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γ——交通量年增长率; t——路面设计年限; η——车道系数。 设计年末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 公路等级 设计年限(年) 公路等级 设计年限(年) 高速、一级 15 三级公路 8 二级公路 12 四级公路 6 第二节 柔性路面结构组合 结构层强度要符合车轮荷载的作用 路面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因此布置各层结构强度随深度 增加而减小。 结构层间要有良好的组合 各层需紧密结合,避免层间滑移增大路面应力; 各层的模量比要适当,层间强度相差太大会降低整体强度,增大路面应力。 基层与面层模量不小于0.3,土基与基层模量比为0.4~0.08,基层与副基层模量比不大于5。 沥青混合料、基层材料设计参数如下表: 要合理考虑结构层特点 某些结构层需满足最大厚度要求,半刚性材料层一般不宜超过36cm。 片石基层与沥青层需设置过渡层,厚度不小于6cm; 粒料基层上铺沥青层应设4cm连接层; 石灰和水泥土基层表面宜设钉子石或扎根层。 考虑自然因素的作用 湿热地区,需设垫层排水,面层需设防滑层; 干旱区,需少用水硬性材料; 冰冻区,应设置隔温层或隔热层,防止水分积聚形成土基聚冰现象。 路面总厚度必须大于当地的冰冻深度。 第三节 柔性路面设计 一、柔性路面设计标准 1、路表回弹弯沉 2、疲劳开裂 3、面层剪切 二、柔性路面厚度计算

文档评论(0)

xfnz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