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东南大学学报.PDF

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东南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年3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 2018   第20卷第2期 Journalof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   Vol.20 No.2 域外汉学《老子》性别议题的三个面向 ———女性至上、雌雄同体及无性别 张艳艳 (汕头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摘  要] 在《老子》与性别的研究议题中,女性至上论者与无性别论者错将女性或婴 儿当成身体主体。 作为对“道”与圣人特质的隐喻表述,母、牝、雌、婴儿是身体意象而非身 体主体。 《老子》中富有主体性的人格构建是圣人,其社会性别呈现出雌雄同体的双性气 质,在人人皆可成圣的境界形态中,打破生理性别的壁垒,建构双性同体的社会性别身体 认同。 这一《老子》性别议题的潜在意义与当代性别理论的发展遥相呼应。 [关键词] 《老子》;母;婴儿;圣人;雌雄同体;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1X(2018)02⁃0044⁃08 近百年的研究格局中,老子与性别的议题日益显著,就域外汉学的相关讨论而言,统观可见三种 彼此关联又迥异其趣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老子是今日女性主义遥远的呼应者,其尚阴贵柔,是典型 [1⁃2] 的女性至上论。 持此论之要者当数李约瑟与史华兹 ,李约瑟通过对上古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贞 认与母系神话原型来论证。 此论既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学者相呼应,又被90年代以来多数 [3⁃5] [6] 学者所吸收 。 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子》潜在的构筑双性同体的人格,以安乐哲 持论而显豁。 他 主张儒道都追求一种二元融合的有机人格养成,是刚柔并济、阴阳合德的,也即雌雄同体的。 第三种 [7] 观点由汉斯提出,主张老子的思想是前性别、无性别的 。 本文将进入老子的文本语境与其时代性 别意识形态格局中探讨老子潜在的性别认同,对上述三种观点做出辨析,并讨论老子与当代性别理 论发展的内在互应。 一、母、牝、婴儿是身体主体还是概念隐喻? 当人们试图梳理文本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关注到了《老子》全文大量的二元对分范畴以及 这些范畴的不对等性。 “在《老子》关于女性相对于男性、柔弱相对于刚强、柔软相对于坚硬、被动相 对于主动的观点中,存在着明显而令人吃惊的‘不对称’现象。”[2]212若从常识对照意义来看“母/ 父”,“母”共出现于5章中,“父”则仅出现于1章(帛书本2章)中,“牝/ 牡”、“雌/ 雄”的比例也与前 者大致相当。 “在任何情况下,二元对立中的第一个术语都明确地是‘更受偏爱的’。 它享有更高的 [2]212 ‘本体论’地位。” 基本上,主张老子是女性至上论者顺着这一思路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源。 却鲜有学者触及这一观点的前提:女性是否是尚阴重柔观念中的身体主体? 进而,老子对阴柔观念 的贞认是否直接导向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肯定与提升,同时是否切实影响并改变古典中国社会性别结 构生态? 要想说清这个问题,须得辨析雌性表述谱系在老子文本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到底为何。 (一)概念隐喻格局中的身体隐喻:对道的凸显 老子“道”体的建构与确立,大致上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借助人的日常具体感知体验,透过经验 世界中具象可感之物再超越具体感知,体认万物存在论与生成论的双重本原之道。 如 14 章所示,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所以陈鼓应说:“老子说到‘道’体时,惯用反显法;他用了许多经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美学意义再考察”(10CZX049);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 划“先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