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 “城-郊”形态演变的地域景观研究
——以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地区为例
胡凯富,成超男
摘要:我国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在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地域景观风
貌的独特性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文中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以明、清时期 (1572-1911年)的呼和浩特
为例,在剖析其 “城-郊”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探索该区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总结出
该区域地域景观的特点,即阴山为屏、黑水为养;贸易为主、农耕游牧为辅助;召庙林立、寺观遍布以及
“姊妹双城”、 “城-郊”一体四个方面,以期为今后的城乡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域景观, “城-郊”形态,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
呼和浩特市坐落于大青山南麓平原之上,其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即距今约
2400年的战国时期。这片塞外古城区布满了中原与边疆战马的足迹;延续了各民族对立、
迁徙与融合的脉络;留下了不同民族精神文明的烙印,极富北方民族地域特色。该地区明
[1]
代建立的归化城以及清代修筑的绥远城,均为呼和浩特市的前身 。文中选取以上两个时
期所建立的古城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座城池 “城-郊”形态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探索该地
[2]
区 “自然环境 (即山水)”与 “人工环境 (即城市)”相互作用下 所形成的地域景观。
并从山水格局、水系组织、人文景观以及 “城-郊”形态四个方面,总结该时期此地的地域
景观特征,即阴山为屏、黑水为养;贸易为主、农耕游牧为辅助;召庙林立、寺观遍布以
及 “姊妹双城” 、“城-郊”一体四个方面。
此外,该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表明, “城-郊”形态在山水演变与人工干预下,趋于协
调、统筹发展的态势。自然风景、城乡建设、人文景观最终将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一个地
区的历史文化记忆,即独特的地域景观特征。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地区很好地诠释了
“城-郊”形态演变与地域景观的关系,通过总结这座塞外古城地域景观的特点,为当今千
篇一律的城乡建设提供参考。
1 独特的山水格局与地理区位
呼和浩特地区为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融合与碰撞的焦点区域,同时该地区又承载
着满、蒙、藏、汉、回等30多个民族发展与繁荣的轨迹,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与独特的民
俗文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弯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这首脍炙人口的 《乐府歌辞》,描写了公元五世纪人类在阴山以南地区,即今日呼和
浩特一带的活动场景。呼和浩特地区具有独特的山水格局与地理区位,可概括为以下三个
方面。
1.1阴山为屏与蛮汉环抱
呼和浩特地区由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这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其中大青山 “层峦
[3]
峻岭,形势极雄,俯视归化平原,为天然屏蔽 。古代大青山森林茂密繁盛,在秦汉时期
[4]
该山的植被扔被大量使用,后因战乱摧残,使得大青山植被覆盖率急剧降低 。即便如
此,明代及淸初,大青山的林木仍相对繁茂。在明代期间,大青山 “中松柏连抱,无所用
[5]
之,我边氓咸取给焉,则互市之开,其于材木不可胜用矣 。清顺治年间,在归化城附近
[6]
俄国人巴依柯夫观察到桦林、松林、橡林 等植物群落。康熙二十七年,法国人张诚证实
[7]
归化城附近高山之上植物丛生 。
因此在该区域内,位于北、东、南三面的山体,为其山麓下的平原提供肥沃的土壤和
[8]
水源的同时 ,其茂密的树林也减轻了北部蒙古高原寒冷空气的威力,偶尔也会阻挡东南
的暖湿气流,以增加该平原的降雨量。这些环抱的山体,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相对封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27.面向新时代中部生态地区转型发展的规划思考——以吉安市为例.pdf
- 026.基于多源数据的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主城区为例.pdf
- 025.存量空间视角下的街道发展规划研究——以武汉市紫阳街道为例.docx.pdf
- 024.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城市新区特色化发展战略探析——以拉萨市东部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docx.pdf
- 023.基于轨道站点的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模式研究.pdf
- 022.全域山水城乡空间营造研究——以泰安为例.docx.pdf
- 021.前亚运时代杭州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探索.pdf
- 020.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分析——以成都调研为例.docx.pdf
- 019.分权、协同、制衡:面向新总规的规划事权配置框架研究.pdf
- 018.轨道线网与城市中心体系耦合规划模式研究.pdf
- 040.资源价值不突出的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化发展思路.docx.pdf
- 039.河流廊道对海岛型城市的气候环境及空气质量改善效应——厦门市筼筜湖水域案例.docx.pdf
- 037.城市公园绿地健康影响机制的概念框架建构.pdf
- 036.基于康复花园理念的康复性社区公园设计策略研究.docx.pdf
- 035.共享单车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研究.pdf
- 034.基于环境意象的城市风景类景区规划方法探讨.pdf
- 033.基于PSPL法的城市滨湖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东湖绿道“湖中道”为例.docx.pdf
- 032.城市中心公园价值体系要点梳理及使用——以温州市白鹿洲公园为例.pdf
- 031.基于GIS分析的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及分区引导 ——以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为例.pdf
- 030.“城市双修”理念下的都市型绿道特色研究 ——以襄阳市樊城老城区环城绿道规划为例.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