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季东南西北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夏秋冬季 东南西北风 ------------浅析古诗词中风向与季节的关系 康 成 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风作为一种意象分外张扬——诗(词)人往往以风向言时令,借风向诉衷情,使风这种随季节而恒定转换的自然力因诗(词)人的慧心妙手而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新编初二语文教材中,所选古诗词篇目中已次第出现了“西风”、“北风”和“东风”三种不同方向的风。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已成为古诗词意象物的“风”有较清楚的认识,我在讲授时编了一个小小的顺口溜(即本题目),特浅析如下—— 1.东风 在古诗词里,“东风”作为春的借代物,真可谓俯拾皆是。它常与花、树、月、雨等意象物相伴而言春。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东风无力”与“百花残”相缀,既点明时令为暮春,又蕴含叹春色将尽、伤韶华易逝和悲生离久别等复杂情愫,使人读之如品嚼青橄榄,酸、涩、苦三味俱全。又如曾巩《咏柳》诗中“乱条犹未变初黄,借得东风势更狂。”句,诗人截取了早春鹅黄的柳条在骀荡的东风中狂舞这一“片段”,窥一斑而观全豹,拟人化地张扬了早春万物勃发的个性。再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借东风言春天又来到江南故国,但物是人非,昔日的繁华不再,现实的伤感难消,亡国之痛在明媚的春光里尤剧!由此可见,“东风”在古诗词里不仅表时令,而且蕴含着诗(词)人的百般心境、万种情愁。东风因此而成为我国古诗词中一个频频闪烁的亮点。 2.南风 在古诗词中,南风表夏季,多与夏季所含月份傍依成句,言时令的表征最为明显。如: (1)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唐。李白《长干行。其二》]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唐。李颀《送陈章甫》] (3)四月五月南风来,堂前处处芰荷开。[明。孙蕡《湖州乐》] (4)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明。杨基《天平山中》] 3.西风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秋的铺写大多作低调处理,古诗词也不例外。因此,作为秋的代名词,“西风”只能无可奈何地与“肃杀”、“萧索”等字眼相匹配,给人以悲凉、落寞之感。如唐朝戴叔伦《从军行》中“西风垅水寒,明月关山悠。”、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宋朝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元朝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句子,都以低回、黯淡的色调营构出一派肃杀、惨淡、悲凉的气氛,“西风”因之被诗评家们斥为“肃杀万物最无情最冷酷的一种暴力”。 4.北风 北风在古诗词中言时令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表深秋,如曹丕《杂诗》中的“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二是表严冬,如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和明朝刘基《北风行》中的“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鉴于此,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有“北风”的诗句,首先要弄清其确切的时令,然后再做解读,切不可张冠李戴、“菊梅”同开。 日暮(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溯洄到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种情思的生发轨迹: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鸡都回窝了,太阳就要落山了,牛羊也下山回圈了,可丈夫出征去不能回家,这如何不叫人思念呢?反过来,出门在外的人看见太阳落山了,鸟儿归巢了,农人们也结束了一天劳作开始回家了,人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暮色已苍茫(今夜我又要宿在何处呢?)……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想家! 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不仅为全曲的意境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而且也暗示日暮已经降临。薄暮起,乡愁便起。这已渗透至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动情力量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