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微槽群散热器换热性能试验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5卷第1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V01.35No.I 0F UNIVERSITYOFTECHNoLoGY 2009年1月 JoURNALBEUING Jan.2009 微槽群散热器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赵耀华,刘建荣,刁彦华,杨开篇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对微槽群相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了混合工质2-Methylpentane和甲醇来强化 群散热器的换热性能最优;将该种配比的混合工质分别应用于不同尺寸的微槽群相变散热器中,得出了优化的 微槽群深宽尺寸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散热热流密度下,与前人的工作相比,能使芯片表面温度降低lo~ 20℃.其散热性能满足大功率高性能电子芯片的散热需求. 关键词:微槽群散热器;电子芯片散热;混合工质;相变强化换热;微传热 124 中图分类号:T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0037(2009)01—0058—05 随着计算机芯片向着高集成度和微型化方向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芯片处的热流密度急剧增加,如果不 能及时散失,热量在微尺寸结构芯片处的累积,将导致芯片温度的迅速升高,进而影响芯片工作系统的稳 定性与可靠性,甚至烧毁芯片.单个芯片元件的温度每升高10℃,芯片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10%,超过 55%的电子设备的失效是由于温度过高引起的;然而芯片温度每降低10℃,其使用性能将提高3%[1-2].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强制风冷,在铜(铝)制散热片上加装风扇,驱动空气冷却芯片.随着芯片功率消 耗的增加,强制风冷的散热方式很难满足芯片的散热需求.同时,其他的一些散热方式(如液冷,热管散热 等),都存在着尺寸大、安装复杂及其安全性等问题. 群的闭式强制循环相变散热系统.此种设计均需要消耗泵功,且安全性较差.赵耀华[5-6]最初提出的矩形 微槽群的被动式相变散热系统,概念上满足了芯片高发热热流密度的需求.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结合性 能优良的相变工质来提升其散热性能,以实现在较低表面温度条件下满足高热流密度以及足够大的总热 负荷的散热. 对不同微槽尺寸的微槽群相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装置及过程 1.1微槽群相变散热器的结构 微槽群相变散热器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散热器材质为黄铜,内部被抽成一定的真空度后注入一定 mm×60mm× mm×2 60mm.散热器的受热铜板L×W×H为60mm×60 mm,受热铜板内表面上刻有矩形微槽道,微 mm×40 槽群的L×W为60 mm,散热器的弓折形散热面由间距为3mm的长方体空腔组成,其每一组空 腔外型L×W×H为60mm×7mm×30 mm×20 mm.模拟电子芯片发热的电加热铜棒的L×W为20 收稿Et期:2007—10—23. 京工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97004016200701). 作者简介:赵耀华(1964一),男,湖南常德市人,教授. 万方数据 第1期 赵耀华,等:微槽群散热器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59 mm,其表面与受热铜板的外表面紧密接触,将含银导热硅脂填充于两接触面之间,以减小接触热阻.热量 经电加热铜棒表面传导至散热器内部,受热铜板内表面的微槽群产生毛细力将液体吸入槽道内进行换热。 产生的蒸气在弓折形散热面内部冷凝,散热面的外部安装有风扇,采用强制对流的方式将热量散至于环 境中. 图1 微槽群相变散热器的系统示意 ofmicr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