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放射生物效应卫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放射生物效应卫检.ppt

五、低剂量兴奋效应 即一定的低剂量辐射对免疫系统具有刺激性作用,除了辐射引起癌症的几率下降外,对大剂量的辐射照射也有一定的耐受性。 机制: ①免疫兴奋效应 ②DNA修复的兴奋效应 ③诱导自由基和活性氧清除 ④影响某些基因表达和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合成 六、辐射对组织的损伤 1、造血组织的辐射损伤 : 造血组织增殖快,不断更新,对射线高度敏感。 可以通过外周血血细胞的变化反映,易于观测,故有生物剂量仪之称。 造血组织损伤的特点: ①血液系统的辐射损伤主要是造血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或丧失。 ②造血组织受损伤的程度可以反映受照剂量的大小。 造血系统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淋巴细胞幼红幼粒巨核成熟血细胞内皮细胞 造血干细胞:有极高的辐射敏感性,受射线照射后造血干细胞数量可因辐射致死亡和凋亡而随受照剂量呈指数规律下降。 外周血细胞: RBC:一般受照两周以后才能出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降低。 WBC:照射后15分钟即可观察到淋巴细胞的减少。 血小板:受射线照射后1~2周内下降较慢,降到最低值后逐渐恢复。大剂量照射也会导致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改变,损伤凝集和抗出血功能,发生出血倾向。 具体表现 出血综合征:造血功能低下、凝血功能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脆性增加 诱发感染、出血、贫血 2、性腺: 睾丸:抑制精原干细胞和精原细胞的分裂,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则能继续分裂,对成熟的精子的影响也不大。总的效果就是精子数减少。 卵巢:女性性腺的放射敏感性较男性性腺略低 。大剂量全身照射会引起月经异常等。 3、中枢神经系统: 放射敏感性不太高的组织,但一旦发生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谵妄、嗜睡、昏迷等。严重者迅速死亡。 4、消化系统: 消化管粘膜,特别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更新快,增生活跃的组织,辐射敏感性很高,受射线照射后,很快引起上皮细胞的分裂抑制,肠淋巴组织破坏。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 五、皮肤: 也是辐射敏感性较高的组织之一。 常见的症状是毛发脱落,指甲发育不良等。 七、急性放射病的诊断: 指全身受到一次较大剂量照射或短时间内多次照射所造成的损伤。多见于战争和放射性事故。 临床表现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受照时间。 50GY:机体出现以神经系统为主的症状,如抽搐、痉挛、昏迷,几分钟之内死亡。 10-50GY:主要表现神经症状,烦躁,几小时内死亡。 1-10GY:主要以造血系统表现为主---造血型放射病,表现为造血功能障碍。剂量较高时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胃肠型放射病,几天内死亡。 造血型放射病: 是最为多见的放射病。 分期: 初期:受照后1—3天,表现为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假愈期:持续两周,表现正常。 极期:半月后,表现出明显的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 恢复期:照射后3周起。 造血型放射病的诊断: ①有大剂量受照史,很快出现症状 ②有神经系统表现和造血功能障碍。 ③有临床生化检测指标的变化。 造血型放射病的治疗: 初期:镇静,抗过敏治疗。 假愈期:支持疗法。 极期:抗感染治疗,用广谱、敏感抗生素;输全血、止血。必要时可在病情稳定后行干细胞移植术。 恢复期:支持,营养。 慢性放射病: 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受到超允许剂量的照射,造成慢性损伤。主要发生在职业工作人员中。 特点: 病程长,复杂,症状可轻可重,损伤和修复交替进行。 表现:神经系统症候群;性功能障碍;造血系统症候群;皮肤、粘膜营养障碍等。 诊断: ①有职业史,尤其是有超剂量受照史。 ②有相应的症候群。 ③造血系统改变,外周血、骨髓象、染色体畸变率最具说服力。 ④除外其他疾病。 处理:症状轻的要休息;白细胞 3000,红系和血小板系均有下降且有出血、骨髓象增生的应调离工作。 胚胎效应: 表现:生长发育迟缓,胚胎期或围产期死亡;先天畸形。 在胚胎发育越早期越敏感: 着床期:全或无表现。胎儿要么死亡,要么无影响。 9-42天:器官形成阶段,造成畸形。 7周后:生长发育迟缓或小头畸形。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本章重点 辐射生物效应的定义和分类 辐射防护常用剂量和单位 氧效应和传能线密度 造血系统的放射损伤 一、概述 放射线与放射性核素的双重性 1911年,皮肤损伤和皮肤癌的报道。 1950年,正式命名: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 对待放射性的两种错误态度 一是马虎大意,漠不关心; 二是谈虎色变,盲目增加防护成本。 电离辐射是不能够完全避免的。应避免任何不合理的照射。 辐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注意:①放射生物效应往往是在超剂量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