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栓肠溶胶囊干预缺血性卒中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观察
杨平 刘志强 蒋玲霞 熊忠莲
(江西省人民医院二部神经内科 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探讨当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CR)现象时采用消栓肠溶胶囊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按△A(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包括负值)为氯吡格雷抵抗(CR),选择60例C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氯吡格雷基础上口服消栓肠溶胶囊。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变化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为(27.23±6.59)%,较治疗前下降明显;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42.19±3.04)%,较治疗前升高明显。两者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修复,降低卒中复发率,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消栓肠溶胶囊;氯吡格雷抵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吡啶类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功能,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用药[1]。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期间仍有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复发。这种现象已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而这种现象被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CR)。针对CR现象,临床医师多采用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或改用新型P2Y1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方法[2]。这些方法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对存在CR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消栓肠溶胶囊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应用AggRAMTM血小板聚集分析仪(美国Helena公司生产),采用血浆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5 u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服用氯吡格雷(75 mg/d)前及服药后24 h的变化。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按△A≤10%(包括负值)计算氯吡格雷抵抗(CR)。选择60例C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6~78岁,平均(66.57±9.36)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3~76岁,平均(65.39±10.0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现病史、家族史、既往史、脑卒中评分(NIHSS)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制定的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3],经头颅MRI检查证实。
1.3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80岁;有心源性或其他原因的脑梗死;慢性消耗性疾病;血液病;出血倾向;过去4周有创伤或内脏外科手术史;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氯吡格雷过敏或不耐受。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独给予口服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75 mg,每日1次。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同时口服消栓肠溶胶囊(国药准字0.4 mg/次,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A,观察两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尿便常规有无变化,以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4 h后
治疗2周后
对照组
30
35.86±6.98
36.54±7.23
36.96±7.31
观察组
30
36.26±7.75
36.62±7.83
27.23±6.59
P值
P>0.05
P>0.05
P<0.05
2.2 两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小板聚集
文档评论(0)